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赧赧然的意思、赧赧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赧赧然的解釋

慚愧臉紅貌。《孟子·滕文公下》:“觀其色赧赧然,非 由 之所知也。” 朱熹 集注:“赧赧,慙而面赤之貌。” 夏丏尊 葉聖陶 《文心》二九:“臉孔都泛紅得異常,似乎有些赧赧然。”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赧赧然”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nǎn nǎn rán,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1. 基本含義
    形容因羞愧、慚愧或尴尬而面紅耳赤的狀态,帶有明顯的羞恥感或局促不安的情緒。例如《孟子·滕文公下》中提到“觀其色赧赧然”,朱熹注釋為“慙(慚)而面赤之貌”。

  2. 結構與來源

    • “赧”為左右結構,本義是因羞愧而臉紅;“然”為語助詞,表示狀态。疊詞“赧赧”強調程度的加深,更突出臉紅的情态。
    • 最早見于《孟子》,後多用于古典及近現代文學中,如夏丏尊、葉聖陶在《文心》中描寫人物“臉孔泛紅得異常,似乎有些赧赧然”。
  3. 應用場景
    常見于書面或文學語境,描述因犯錯、難堪、被揭短等引起的面部反應。例如:“他被人當衆指責,頓時赧赧然低下頭。”

  4. 近義詞辨析
    與“赧然”同義,但“赧赧然”更具口語化和疊詞韻律感。如《韓詩外傳》中“孟嘗君赧然”與《孟子》中“赧赧然”用法相似,均表達羞愧臉紅。

提示:該詞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用于文學作品或正式表達。如需更多古籍例證,可參考《孟子》及朱熹集注。

網絡擴展解釋二

赧赧然的意思

赧赧然(nánnánrán)是一個形容詞,意為羞愧、窘迫、尴尬的樣子。形容一個人因為某種原因感到尴尬或害羞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

赧赧然是一個由“赤”、“又”、“心”、“大”四個部首組成的字,總共有15畫。

來源

赧赧然的最早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小雅·小旻》中的一句詩:“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維袍之綦,不足以赴。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維澤之渙,不足以樂。”其中的“綦”就是指紅色,也與“赤”字有關。後來演變為形容尴尬或羞愧的樣子的詞語。

繁體

赧赧然的繁體字為「赧赧然」。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赧赧然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例如在《廣韻》中的寫法為「赧然」,它們的意思是相同的。

例句

1. 他聽到獎勵時,羞紅了臉,赧赧然地低下了頭。 2. 在衆人的嘲笑下,小明感到赧赧然,不知道該如何反應。

組詞

赧然、赧色、赧遜、赧然不做、赧顔、赧然面對、赧赧不安

近義詞

尴尬、窘迫、尴尬不堪、尴尬萬分、難為情、難為所處

反義詞

從容、沉着、灑脫、坦然、得意洋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