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武狀元的意思、武狀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武狀元的解釋

明 清 時,武科殿試第一名之稱。 清 袁枚 《隨園隨筆·武學武狀元》:“ 崇禎 四年,以 王來聘 為武狀元,前此但有及第出身,無武狀元之稱也。”《清會典事例·兵部·武科》:“武進士臚唱行禮畢,贊禮官贊舉榜……至 長安 右門外張挂,賜給武狀元盔甲。”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武狀元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武狀元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高級别武科考試(殿試)選拔出的第一名,即"一甲一名武進士"。該稱號始于明代,是封建王朝對軍事人才選拔的最高榮譽,與文狀元形成"文治武功"的互補體系。

二、曆史背景與選拔要求

  1. 起源與發展

    • 武舉制度(武科)始于唐代,但"武狀元"的正式稱謂最早見于明代崇祯四年(1631年),此前僅有"及第出身"的稱呼。
    • 清代延續此制,殿試後由皇帝欽定武狀元,并賜予盔甲等象征性獎勵。
  2. 文武雙全的要求

    • 武狀元不僅需精通騎射、刀法、兵法、舉重等武藝,還需通過策論考試,考察文化素養與軍事謀略。
    • 明代尤其強調"文武兼備",如《武狀元》一詞常與"英武""威武"等體現勇猛與智慧的詞彙關聯。

三、地位與意義

四、曆史案例

明代王來聘是史料明确記載的首位武狀元(1631年),其選拔标志着武科制度的成熟。清代則通過《清會典》規範了武狀元的授甲儀式。

武狀元是古代科舉制度中兼具武力與智略的頂尖人才,反映了中國曆史上對軍事能力與文化素養并重的選拔理念。

網絡擴展解釋二

《武狀元》的意思

《武狀元》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具有傑出才華和出色成就的武術人才。

拆分部首和筆畫

《武狀元》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分:「武」和「狀元」。其中,「武」是由「止」和「戈」這兩個部首組成,「狀元」則是由「犬」和「月」組成。整個詞的總筆畫數為13。

來源

《武狀元》一詞最早出自明朝小說《武狀元蘇乞兒》,該小說講述了一個貧苦的乞兒蘇乞兒憑借過人的武術才能成為了狀元的故事。後來,這個詞便被人們引申為武術出類拔萃的人才的代稱。

繁體

在繁體字中,「武狀元」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武狀元」的寫法和現代相比稍有不同。其中,「武」字在古代沒有左邊的「止」部,而是像「止」字一樣隻有一個「戈」部。而「狀元」則是由「白」和「月」組成,「白」字右邊的「亻」部會略微下沉一點。

例句

他在武術比賽中表現出色,被譽為當代的武狀元。

組詞

武藝高強、武功蓋世、武裝力量、武者風采、武士精神

近義詞

武林高手、武術宗師、武功超群

反義詞

文弱書生、文士、文學家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