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n official reply to a subordinate] 批示答複;批複
君主對百官章奏書面批示答複。後多由專職大臣代行。 唐 陸龜蒙 《說鳳尾諾》:“既肯其行,必有褒異之辭,若今之批答。”《新唐書·百官志一》:“ 玄宗 初置翰林待詔,以 張説 、 陸堅 、 張九齡 等為之,掌四方表疏批答、應和文章。” 宋 趙昇 《朝野類要·文書》:“執政以上,有章奏請,則降批答,以下則降詔。” 明 徐師曾 《文體明辨序說·批答》:“按 吳訥 雲:‘批答者,天子采臣下章疏之意而答之也。’古者君臣都俞籲咈,皆口陳面命之詞,後世乃有書疏而答之者,遂用制詞,若 漢 人答報璽書是已。至 唐 始有批答之名,以謂天子手批而答之也。其後學士入院,試制詔批答共三篇,則求代言之人,而詞華漸繁矣!”
“批答”是古代中國君主對臣子奏疏的書面批示答複,屬于官方文書的一種。以下是詳細解釋:
“批答”指君主對臣子所呈奏章的書面回複,具有權威性和指令性。其核心功能是對政務請示或建議給予明确批示,常見于唐宋及之後的朝代。
與诏書對比:
以上内容綜合了唐代至明代的曆史記載及文書制度特點,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新唐書·百官志》《文體明辨序說》等文獻來源。
批答是一個漢語詞語,表示對問題或指責進行回答或回應。它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每個字都有獨立的含義。下面将分别介紹批和答的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批字由手部(扌)和比部(比)組成。它總共有八個筆畫,書寫時先寫左邊的手部再寫右邊的比部。
答字由竹部(⺮)和合部(合)組成。它總共有十個筆畫,書寫時先寫上方的合部再寫下方的竹部。
批答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科舉制度。在科舉考試中,考生需要回答官方出的問題,對問題進行解答或回應。批答這個詞就是用來形容這個行為。
批答的繁體字是「批答」,沒有發生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一些不同。批字的手部在古代寫作「扌」,比字的比部在古代寫作「本」。答字的合部在古代寫作「夬」,竹部沒有變化。
1. 面對質疑,他堅定地批答道:“我會盡力改正錯誤。”
2. 他們用書面形式進行了批答,展示了他們對問題的深入思考。
1. 批評答複:對批評進行回複或答複。
2. 批判性思維:能夠進行批判性思考和評價的能力。
回應、回答、解答
提問、質問、挑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