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箬葉等編制的船篷。 宋 楊萬裡 《曉泊蘭溪》詩:“急閉篛篷擁爐去,竹葉梨花十分注。”
“篛篷”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用箬葉(一種竹葉)或類似材料編制的船篷,主要用于遮蔽風雨和陽光。其結構與功能類似現代船隻的頂棚。
文獻引用
字形與異體字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核舟記》原文或相關詩詞注解。
篛篷(péng péng)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瀝青或者油黏土制成的屋頂覆蓋物,一種用來遮蔽風雨的簡易帳篷。
篛篷的部首是竹字旁(⺮),它的筆畫數是30畫。
篛篷這個詞最早出現于《說文解字》字典中,但其來源尚無确切的考證。
篛篷的繁體字是「竹篷」。
在古時候,篛篷的寫法跟現代略有不同。它的古字形是「竹–火–旁」,表示在竹子上塗抹的瀝青。
1. 山間漁民搭起了篛篷,遮擋雨水和風。
2. 那個篛篷因為暴風雨而坍塌了。
篛箬(péng ruò):指用竹篾編織的籃子或草席。
遮蔽物、遮蔽篷、帳篷。
晴天、無遮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