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本《史記·汲鄭列傳》:“使 黯 ( 汲黯 )任職居官,無以踰人。然至其輔少主,守城深堅,招之不來,麾之不去,雖自謂 賁 育 亦不能奪之矣。”原形容性情剛直不屈,能堅持原則。後反用其語,意謂命令他走,就離開。形容服從指揮,聽候調遣。 宋 辛棄疾 《沁園春·将止酒戒酒杯勿使近》詞:“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亦須來。’” 清 夏燮 《中西紀事》卷二十:“恐此時招之使來,他日不能麾之即去。”
“麾之即去”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指命令某人離開,對方立即服從,形容絕對聽從指揮、隨時接受調遣的态度。
可通過漢典或查字典查詢更多古典用例及演變脈絡。
麾之即去(huī zhī jí qù)是一個表示高官離職或被免去職務的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麾”(huī)和“去”(qù),筆畫分别為11和8。這個詞的意思源于古代将領離開戰場或官職的标志,寓意着離去、辭職、結束在某個位置或職責的現象。
“麾”(huī)的字義是指以旗幟引導軍隊行進,也可以用作動詞,意為引導、指揮。這個字是一個由“白”(bái)和“川”(chuān)兩個部首組成的字,其中“白”來自于“白旗”,“川”來自于擁有水的地區,表示麾下有大軍。字義之外,它還有傳統的繁體書寫,為“麝”(shè)。
“去”(qù)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表示離開或辭去某個位置、狀态或地方。這個字由“厶”(sī)和“土”(tǔ)兩個部首組成,其中“厶”表示一個人的形狀,而“土”則是土地的象形表示。在古代,它也有另一種繁體寫法:“趣”(qù)。
這個詞語源自古代文化,經常出現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麾”(huī)的右側會有額外的兩個小點,表示指揮軍隊的旗幟。而在“去”(qù)的古代寫法中,下方的“土”(tǔ)部分是一個單獨的字形,與現代字形有所不同。
以下是幾個使用“麾之即去”這個詞的例句:
1. 高官在貪污丑聞曝光後,他選擇了麾之即去。
2. 他在職位上馬上麾之即去,跳槽到了一家新公司。
3. 艦長勇敢地帶領船員抵抗敵人,直到給予麾之即去的命令。
與“麾之即去”相關的組詞包括:“麾下”(huī xià,旗下)和“即去職位”(jí qù zhíwèi,離職)。同義詞可以是“即刻離開”、“立即辭職”(lìjí cízhí);而反義詞可以是“留在崗位”、“堅守本職”(jiānshǒu běnzh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