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kes and dams] 堤和壩,泛指防水、擋水的建築物
堤。 唐 韓愈 《此日足可惜贈張籍》詩:“下馬步堤岸,上船拜吾兄。” 宋 蘇轍 《論黃河東流劄子》:“又與本路監司同奏,乞隨宜開導口地一帶河漕,務令深闊,并修葺緊急堤岸。” ********* 《把一切獻給黨·轉移》:“天上地下,江水堤岸,連成一氣,全是灰濛濛的。”參見“ 堤 ”。
隄岸:沿江河或海邊防水的建築物。 唐 柳宗元 《田家》詩之三:“蓼花被隄岸,陂水寒更渌。” 唐 元稹 《茅舍》詩:“邊緣隄岸斜,詰屈簷楹枒。” 明 徐光啟 《屯田疏稿·用水》:“隄岸者,以禦水,使不入也。大則為 黃河 之帚,小則為江河之圩。”
堤岸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是主要解釋:
定義
指沿河流、湖泊、海洋或渠道邊緣人工修建的擋水結構,主要用于防治洪水、控制水流,保護沿岸土地及居民安全。例如:唐·韓愈詩句“下馬步堤岸,上船拜吾兄”即描述此類場景。
功能與用途
結構類型
包括土堤、石堤、混凝土堤等,形式因地理環境和水流條件而異。
指越南胡志明市西南部的堤岸區(Cholon),曆史上是華人聚居地,擁有東南亞規模最大的唐人街。1932年與西貢合并,現為胡志明市第十一郡。
常用于描述自然或人文景觀,如“細雨霏霏的堤岸”“水濱堤岸”等詩意表達。
若需了解堤岸工程設計細節或越南堤岸區的曆史文化,可進一步查閱專業資料。
堤岸是一個漢字詞語,一般指河流或湖泊邊的長圍起來的土堤或石堤,用來防止水流泛濫,保護周圍土地不受水的侵襲。
堤字是由左右結構的“土”字和上方的“是”字組成。
堤字的部首是土,它的拆字筆畫數為3畫。
是字的拆字筆畫數為9畫。
因此,堤字的總拆字筆畫數為12畫。
堤字最早的記載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的《説文解字》。字形可能由土字的形狀和聲旁示意構成。
在繁體字中,堤字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堤字的寫法可能會略有差異。然而,這些變化并不影響字義,隻是對形狀和結構的重新诠釋。
1. 河邊的堤岸修建得非常堅固。
2. 老人們在堤岸上散步,享受着清風和日落的美景。
3. 暴風雨過後,堤岸上出現了一些塌方的痕迹。
1. 堤壩:由土或石築起的阻擋水流的工程。
2. 堤防:阻擋河流或海水侵襲的工程。
3. 堤體:構成堤壩或堤防的主要部分。
1. 岸邊:指水域或湖泊邊的地帶。
2. 堤堰:特指為灌溉或發電目的在河流上修建的堤壩。
1. 湖泊:相對于堤岸,指水流聚集而形成的淡水水體。
2. 泛濫:相對于堤岸,指水流超出堤壩或土堤的範圍,擴散到周圍的土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