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烹熟的上獻祭品。《後漢書·禮儀志上》:“進熟獻,太祝送,旋,皆就燎位。”
“熟獻”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祭祀禮儀中的特定祭品形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熟獻(拼音:shú xiàn)指烹熟後進獻的祭品,常見于古代祭祀儀式。其核心含義包含: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禮儀志上》:“進熟獻,太祝送,旋,皆就燎位。”
此處描述了祭祀流程:将烹熟的祭品進獻後,由太祝(掌管祭祀的官員)引導完成燎祭(焚燒祭品)的環節。
“熟獻”多用于官方或莊重的祭祀場合,例如: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主要作為研究古代禮制、文獻的術語出現。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後漢書》相關注釋或禮制研究資料。
《熟獻》這個詞是指一個人或物品因常見、熟悉而陳腐,失去了新奇和刺激的特性或價值。
《熟獻》這個詞是由火部旁(灬)和犬部旁(犭)組成。
火部旁(灬)在《康熙字典》中的排列序號為86,總筆畫數為5。
犬部旁(犭)在《康熙字典》中的排列序號為94,總筆畫數為3。
《熟獻》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詩經·國風·秦風·烝民》,原意是指獻祭的肉食已經烹調熟了,可以向祭祀神靈。
在繁體字中,熟獻的寫法為「熟獻」。
在古代,熟獻的漢字寫法沒有明确的規定,常見的寫法包括「熟䨆」、「熟獻」等。
1. 這本書内容舊套,已經熟獻了。
2. 這個景點不再有吸引力,已經熟獻了。
1. 熟悉:指對某事物了解得很清楚,熟悉的程度比熟獻要淺一些。
2. 陳腐:指過時或缺乏新意,不再新穎、吸引人。
陳腐、老套、普通。
新奇、刺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