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貌色的意思、貌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貌色的解釋

猶容貌。《列子·天瑞》:“亦如人自世至老,貌色智态,亡日不異。” 明 王世貞 《鳳洲雜編·金狀元銀榜眼鐵探花》:“一甲三人: 孫賢 、 徐溥 、 徐轄 ,各以貌色稱,有‘金狀元,銀榜眼,鐵探花’之目。”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貌色"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字源和古代文獻用例中進行分析:

  1. 字義分解

    • 貌:本義指面容、相貌。《說文解字》釋為“頌儀也”,即容貌儀态。引申為外表、外觀。
    • 色:本義指臉色、神情。《說文解字》釋為“顔氣也”。引申為表情、樣子、外在顯現的狀态。
  2. 複合詞義 "貌色"作為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是指人的容貌神色、外表神态。它強調的是一個人外在呈現出來的面部表情、氣色和整體樣貌,常帶有觀察者對其内在狀态(如情緒、品性)進行判斷的意味。

    • 側重外在表現:指人臉上顯露的神情、氣色和整體外貌。
    • 隱含内在關聯:古人常認為“有諸内必形諸外”,故貌色也被視為内心狀态或品性的外在反映。
  3. 文獻佐證 該詞在古代典籍中可見:

    • 《韓非子·顯學》:“今之新辯濫乎宰予,而世主之聽眩乎仲尼,為悅其言,因任其身,則焉得無失乎?是以魏任孟卯之辯,而有華下之患;趙任馬服之辯,而有長平之禍。此二者,任辯之失也。夫視鍛錫而察青黃,區冶不能以必劍;水擊鹄雁,陸斷駒馬,則臧獲不疑鈍利。發齒吻形容,伯樂不能以必馬;授車就駕,而觀其末塗,則臧獲不疑驽良。觀容服,聽辭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試之官職,課其功伐,則庸人不疑於愚智。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将必發於卒伍。夫有功者必賞,則爵祿厚而愈勸;遷官襲級,則官職大而愈治。夫爵祿大而官職治,王之道也。磐石千裡,不可謂富;象人百萬,不可謂強。石非不大,數非不衆也,而不可謂富強者,磐不生粟,象人不可使距敵也。今商官技藝之士亦不墾而食,是地不墾,與磐石一貫也。儒俠毋軍勞,顯而榮者,則民不使,與象人同事也。夫禍知磐石象人,而不知禍商官儒俠為不墾之地、不使之民,不知事類者也。故敵國之君王雖說吾義,吾弗入貢而臣;關内之侯雖非吾行,吾必使執禽而朝。是故力多則人朝,力寡則朝於人,故明君務力。夫嚴家無悍虜,而慈母有敗子。吾以此知威勢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亂也。夫聖人之治國,不恃人之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為非也。恃人之為吾善也,境内不什數;用人不得為非,一國可使齊。為治者用衆而舍寡,故不務德而務法。夫必恃自直之箭,百世無矢;恃自圜之木,千世無輪矣。自直之箭,自圜之木,百世無有一,然而世皆乘車射禽者何也?隱栝之道用也。雖有不恃隱栝而有自直之箭、自圜之木,良工弗貴也。何則?乘者非一人,射者非一發也。不恃賞罰而恃自善之民,明主弗貴也。何則?國法不可失,而所治非一人也。故有術之君,不隨適然之善,而行必然之道。今或謂人曰:‘使子必智而壽’,則世必以為狂。夫智,性也;壽,命也。性命者,非所學於人也,而以人之所不能為說人,此世之所以謂之為狂也。謂之不能然,則是谕也,夫谕性也。以仁義教人,是以智與壽說也,有度之主弗受也。故善毛啬、西施之美,無益吾面;用脂澤粉黛,則倍其初。言先王之仁義,無益於治;明吾法度,必吾賞罰者,亦國之脂澤粉黛也。故明主急其助而緩其頌,故不道仁義。今巫祝之祝人曰:‘使若千秋萬歲。’千秋萬歲之聲括耳,而一日之壽無徵於人,此人所以簡巫祝也。今世儒者之說人主,不善今之所以為治,而語已治之功;不審官法之事,不察奸邪之情,而皆道上古之傳譽、先王之成功。儒者飾辭曰:‘聽吾言,則可以霸王。’此說者之巫祝,有度之主不受也。故明主舉實事,去無用,不道仁義者故,不聽學者之言。今不知治者必曰:‘得民之心。’欲得民之心而可以為治,則是伊尹、管仲無所用也,将聽民而已矣。民智之不可用,猶嬰兒之心也。夫嬰兒不剔首則腹痛,不擫痤則寖益。剔首、擫痤,必一人抱之,慈母治之,然猶啼呼不止,嬰兒子不知犯其所小苦緻其所大利也。今上急耕田墾草以厚民産也,而以上為酷;修刑重罰以為禁邪也,而以上為嚴;徵賦錢粟以實倉庫,且以救饑馑、備軍旅也,而以上為貪;境内必知介而無私解,并力疾鬥,所以禽虜也,而以上為暴。此四者,所以治安也,而民不知悅也。夫求聖通之士者,為民知之不足師用。昔禹決江濬河,而民聚瓦石;子産開畝樹桑,鄭人謗訾。禹利天下,子産存鄭人,皆以受謗,夫民智之不足用亦明矣。故舉士而求賢智,為政而期適民,皆亂之端,未可與為治也。” 其中雖未直接出現“貌色”一詞,但韓非子對“觀容服,聽辭言”的批判,體現了古人通過外在(包括貌色)判斷内在的普遍做法及其局限性。
    • 後世注疏或文論中常使用該詞形容人的神态樣貌。

總結 “貌色”指人的容貌、面部表情和氣色,是内在情緒、狀态或品性在外表的綜合顯現。它是一個側重于視覺觀察的詞彙,常用于古代對人的描述和評判中。

主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貌色”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容貌、相貌,強調人的外在形貌特征。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貌色”由“貌”(相貌)與“色”(顔色、外表)組合而成,意為人的面容或整體外貌。例如《列子·天瑞》提到“貌色智态,亡日不異”,指人的容貌、智力、姿态會隨年齡變化。

二、古籍用例

  1. 《列子·天瑞》
    “亦如人自世至老,貌色智态,亡日不異。”
    此處“貌色”與“智态”并列,強調人從生到老,容貌、智力、體态每日都在變化。

  2. 明代王世貞《鳳洲雜編》
    描述科舉前三甲時提到“各以貌色稱,有‘金狀元,銀榜眼,鐵探花’之目”,說明古代科舉中候選人的外貌可能影響評價。

三、用法與補充

四、來源說明

以上解釋綜合自《漢語大詞典》、古籍注疏及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若需更完整例句或古代文獻原文,可查閱相關古籍或詞典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鮑魚之肆扁鏟編隊飛行不成樣子采綴逞憐沉疴沖齓疇畝垂泣春風沂水村院登東廁方寸發籤疙秃回殘回老惠勒-費曼理論獲釋賈國賈終鯨背極天課時口瘡臘八醋浪劍壘尉鍊魔龍戟陸賈分金渺彌民心拿錯懦脆偏愛辟命牽紅齊後破環清姝三筆六詩上樁縿縿盛旨食報試雨衰孄宿場鎖尾素行擡貼調試投軀舃鹵外禅蝸牛廬弦弧羨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