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烹熟的上献祭品。《后汉书·礼仪志上》:“进熟献,太祝送,旋,皆就燎位。”
“熟献”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祭祀礼仪中的特定祭品形式。以下是详细解释:
熟献(拼音:shú xiàn)指烹熟后进献的祭品,常见于古代祭祀仪式。其核心含义包含:
该词最早见于《后汉书·礼仪志上》:“进熟献,太祝送,旋,皆就燎位。”
此处描述了祭祀流程:将烹熟的祭品进献后,由太祝(掌管祭祀的官员)引导完成燎祭(焚烧祭品)的环节。
“熟献”多用于官方或庄重的祭祀场合,例如: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主要作为研究古代礼制、文献的术语出现。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后汉书》相关注释或礼制研究资料。
《熟献》这个词是指一个人或物品因常见、熟悉而陈腐,失去了新奇和刺激的特性或价值。
《熟献》这个词是由火部旁(灬)和犬部旁(犭)组成。
火部旁(灬)在《康熙字典》中的排列序号为86,总笔画数为5。
犬部旁(犭)在《康熙字典》中的排列序号为94,总笔画数为3。
《熟献》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诗经·国风·秦风·烝民》,原意是指献祭的肉食已经烹调熟了,可以向祭祀神灵。
在繁体字中,熟献的写法为「熟獻」。
在古代,熟献的汉字写法没有明确的规定,常见的写法包括「熟䨆」、「熟獻」等。
1. 这本书内容旧套,已经熟献了。
2. 这个景点不再有吸引力,已经熟献了。
1. 熟悉:指对某事物了解得很清楚,熟悉的程度比熟献要浅一些。
2. 陈腐:指过时或缺乏新意,不再新颖、吸引人。
陈腐、老套、普通。
新奇、刺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