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的外套。古常用淺黃色的絲質物作書卷函套,故稱。亦指書卷。《晉書·後妃傳序》:“得失遺跡,煥在綈緗,興滅所由,義同畫一。” 南朝 梁 劉孝綽 《<昭明太子集>序》:“徧綈緗於七閣,彈竹素於九流。” 明 唐順之 《題張學士仰宸樓樓藏賜書》詩:“ 瀛洲 别舘切清虛,詔賜綈緗出 石渠 。”
“绨缃”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由“绨”和“缃”兩個單字組合而成,需結合兩者的含義進行解釋:
绨(tí)
指一種厚實平滑的絲織物,常用于古代服飾或貴重物品的包裝。例如《史記》中提到的“绨袍”即用此材質制成,象征樸素而珍貴的衣物。
缃(xiāng)
原指淺黃色的絲帛,後引申為書卷的代稱。因古代書籍常用淺黃色絹帛包裹,故有“缃帙”“缃素”等詞,如《陌上桑》中“缃绮為下裙”即描述服飾顔色。
組合義推測:
“绨缃”可能指用厚絲帛(绨)和淺黃絹(缃)制成的書籍封套,或泛指珍貴典籍。例如,可類比“缥缃”(青白色與淺黃色帛,代指書卷)的構詞方式,表達對書籍的雅稱。
使用建議: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若在古籍或特定語境中遇到,需結合上下文進一步分析。若需準确釋義,建議提供更多文本背景或查閱專業文獻。
《绨缃》是一個表示顔色的詞語,常用于形容絲綢的顔色。它的意思是指淺淡的紫色。
《绨缃》的字形由兩個部首組成:纟和黃。纟是表示絲綢的部首,黃是表示顔色的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16。
《绨缃》這個詞最早見于《佛經》中,後來慢慢流傳到民間。在古代,人們用織綢的方式将絲線染成淺淡的紫色,表示高貴和華麗。
《绨缃》的繁體字為「緹綃」。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關于《绨缃》這個詞,在古時候曾有不同的寫法,如「緹畺」等,但現在已經不再使用了。
1. 她穿着一襲绨缃色的旗袍,顯得格外典雅。
2. 這幅畫使用了淺淡的绨缃色,給人一種溫婉的感覺。
绨羽、绨馬、绨麻、绨緞、缃雲、黛色。
蓮紫、李紫、蘭紫。
白色、純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