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绨缃的意思、绨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绨缃的解釋

書的外套。古常用淺黃色的絲質物作書卷函套,故稱。亦指書卷。《晉書·後妃傳序》:“得失遺跡,煥在綈緗,興滅所由,義同畫一。” 南朝 梁 劉孝綽 《<昭明太子集>序》:“徧綈緗於七閣,彈竹素於九流。” 明 唐順之 《題張學士仰宸樓樓藏賜書》詩:“ 瀛洲 别舘切清虛,詔賜綈緗出 石渠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绨缃(tí xiāng)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文化意蘊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本義溯源 "绨"指粗厚光滑的絲織品,《說文解字》載"绨,厚缯也"(來源:《說文解字注》)。"缃"原指淺黃色絲帛,《釋名·釋采帛》記載"缃,桑也,如桑葉初生之色"(來源:《釋名疏證補》)。二字組合本指用作書籍封套的淺黃色絲帛,漢代典籍《後漢書·楊終傳》"绨缃有編,簡牍斯存"即用此意(來源:《後漢書集解》)。

二、引申義發展 因古代重要文獻多用绨缃包裹保存,該詞漸成典籍代稱。清代藏書家黃丕烈在《士禮居藏書題跋記》中多次以"绨缃"指代珍本古籍(來源:《藏書紀事詩》)。現代漢語中多用于形容古籍裝幀或代指珍貴文獻,如"绨缃芸帙"形容裝幀考究的典籍。

三、文化意象 該詞承載着古代書籍裝幀技藝的審美特征,《齊民要術》記載桑樹種植與絲帛染制工藝,印證了绨缃制作與傳統農桑文化的密切關聯(來源:《齊民要術校釋》)。在版本學領域,绨缃質地成為鑒定古籍年代的重要依據,明代《裝潢志》詳述其裝幀應用(來源:《古籍版本學概論》)。

網絡擴展解釋

“绨缃”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由“绨”和“缃”兩個單字組合而成,需結合兩者的含義進行解釋:

  1. 绨(tí)
    指一種厚實平滑的絲織物,常用于古代服飾或貴重物品的包裝。例如《史記》中提到的“绨袍”即用此材質制成,象征樸素而珍貴的衣物。

  2. 缃(xiāng)
    原指淺黃色的絲帛,後引申為書卷的代稱。因古代書籍常用淺黃色絹帛包裹,故有“缃帙”“缃素”等詞,如《陌上桑》中“缃绮為下裙”即描述服飾顔色。

組合義推測:
“绨缃”可能指用厚絲帛(绨)和淺黃絹(缃)制成的書籍封套,或泛指珍貴典籍。例如,可類比“缥缃”(青白色與淺黃色帛,代指書卷)的構詞方式,表達對書籍的雅稱。

使用建議: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若在古籍或特定語境中遇到,需結合上下文進一步分析。若需準确釋義,建議提供更多文本背景或查閱專業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慘慘擺棋蚌硯蚫螺辨彰不到黃河心不死不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裁免騁情楮帛鉏龃楚玉存單大祲淡古大煙頓口無言二功兒妾芳心風颮風力浮廣改絃易轍關曆觀衆鬼囚恒牙喚鐵穢迹呪烜然郊幹夾子截道濟勝之具鈞天奏懅悚狂叟寬話鱗爪鹿頭城冒家黾俯免稅商店迷空步障命光劘壘墨癖柔遜守舊派蜀道易說古松脫題破穨爾徒卒汪罔象闆戲蝶遊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