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書寫契約。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勉學》:“ 鄴下 諺雲:‘博士買驢,書券三紙,未有驢字。’” 元 馬祖常 《室婦歎》詩:“索錢買餅飼公卒,書券質田問鄰主。”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一》:“數日後,乃知其子鬻宅償博負,鳥啼之時,即書券之時也。”
(2).指購書的證券。 魯迅 《彷徨·傷逝》:“寫給《自由之友》的總編輯已經有三封信,這才得到回信,信封裡隻有兩張書券,兩角的和三角的。”
“書券”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和現代用法理解:
書寫契約
指古代用于記錄交易或協議的書面憑證,常見于買賣、抵押等場景。例如《顔氏家訓》中記載的“博士買驢,書券三紙,未有驢字”,諷刺文辭冗長卻未切要害。元代馬祖常《室婦歎》也提到“書券質田問鄰主”,描述抵押田産的契約行為。
購書證券
現代指代用于購買書籍的專用憑證,類似代金券。例如魯迅《傷逝》中提到“信封裡隻有兩張書券,兩角的和三角的”,表明書券可兌換書籍但不可兌換現金或其他商品。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兩者差異顯著:前者為法律文書,後者為消費憑證。
《書券》是指用于購買書籍的券票或禮券。它通常可以在書店或出版社兌換各種圖書。
《書券》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分别是“冖”和“又”,其中“冖”是表示蓋住的意思,而“又”則代表手的形狀。按照常規的說法,這個詞的總筆畫數為7。
《書券》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唐代。當時,宮廷中的文人學士會發放書券給學生或有文學才華的人。這些書券可以用于購買圖書和賞賜文學作品。
《書券》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書券」。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經曆了許多變化。《書券》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
1. 他收到了一張書券,可以去書店兌換自己喜歡的圖書。
2. 這次書展的門票是一張書券,你可以用它換取一本免費的圖書。
1. 圖書券:用于購買圖書的券票或禮券。
2. 流通券:可以用于在特定商店或場所購物的券。
3. 禮券:用于購買禮品或享受特定服務的券票。
1. 書票:用于标記個人所有權或使用權的票證。
2. 書證:用于證明個人資格或閱讀權限的證件。
現金:指流通的貨币,是一種廣泛接受和使用的支付方式,與券票不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