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狎昵。 漢 荀悅 《漢紀·哀帝紀上論》:“﹝内寵嬖近﹞新近於左右,翫習於朝夕,先意承志,因間隨隙,以惑人主之心,求贍其私欲。”
(2).玩忽。《後漢書·桓帝紀》:“詔書連下,分明懇惻,而所在翫習,遂至怠慢,選舉乖錯,害及元元。”《晉書·江統傳》:“而因其衰弊,遷之畿服,士庶翫習,侮其輕弱,使其怨恨之氣毒於骨髓。”
(3).成為習慣。《萬善同歸集》卷中:“譬如紙索,近香則香,繫魚則臭,漸染翫習,各不自覺。”
(4).鑽研。《三國志·魏志·高貴鄉公髦傳》:“主者宜勑自今以後,羣臣皆當翫習古義,脩明經典,稱朕意焉。”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雜藝》:“吾幼承門業,加性6*愛重,所見法書亦多,而翫習功夫頗至,遂不能佳者,良由無分故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翫習漢語 快速查詢。
翫習(wán xí)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語境理解。根據權威漢語詞典及古籍用例,其核心釋義如下:
熟習、因循習慣
指對事物因長期接觸而熟悉,形成慣性認知或行為模式,常含墨守成規之意。
例:《漢語大詞典》引《後漢書·劉陶傳》:“翫習常安,憚于更易。”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輕忽、漫不經心
強調因過度熟悉而失去敬畏之心,态度怠慢敷衍。
例:《資治通鑒·唐紀》胡三省注:“翫,狎也;習,熟也。狎熟則慢易生。”
來源:《資治通鑒》中華書局注釋版
作動詞時多指行為或心理狀态(如“翫習舊例”);作形容詞時描述固化的狀态(如“制度翫習”)。
早期中性(表“熟練”),後漸含貶義(表“因循懈怠”),如《宋史·職官志》批評官吏“翫習苟且”。
常與“玩習”通用(“翫”為“玩”的古體),如《說文解字注》:“翫,習厭也。”
來源: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雖非現代常用詞,但在研究傳統文化、法律沿革等領域仍具意義:
來源: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
權威參考來源:
(注:因古籍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此處标注紙質權威出版物信息,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翫習”是一個較為少見的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單字拆解并結合古文用法來理解:
翫(wán)
本義為習慣、熟習,引申為因熟悉而輕視。如《左傳》中“翫歲而愒日”即指虛度光陰的怠惰狀态。
習(xí)
原指鳥類反複試飛,後引申為反複練習、長期形成的行為或習慣。
合義:
“翫習”多指因長期接觸某事而過度熟悉,導緻輕視或疏忽。例如《後漢書》中“翫習虜态”描述對敵方習氣過于熟悉而放松警惕的狀态。
使用場景:
常見于古文,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是否含貶義(如習慣性懈怠)。建議替換為更通用的“熟習”“因循”等詞。
骜骜駁藓顫凜塵點篪竹打诨蕩蠲谠理打秋千點累彫文丁外憂二柳翻黃倒皂煩袂反要風僝雨僽風藻負嶮傅奏幹都高壘深溝給犒勾越化鈞渾深鹄袍建言家行跻升灸灼樂生連肩鍊烴獵射離居麟書呂不韋懵懂米芾閩粵目力蔫巴吽牙旁勃遷叙騎獵榷舉染家如龍似虎篩金刹刹收到肆侮談頭退燒午茶無辭誣攀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