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德化的意思、德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德化的解釋

[moralize and change] 舊指以道德感化人

詳細解釋

(1).謂以德行感化。《韓非子·難一》:“ 舜 其信仁乎!乃躬藉處苦而民從之。故曰:聖人之德化乎!”《後漢書·魯恭傳》:“ 恭 專以德化為理,不任刑罰。訟人 許伯 等争田,累守令不能決, 恭 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責,輟耕相讓。” 宋 蘇轼 《元祐三年春貼子詞·皇太後閣》之五:“彤史年來不絶書,三朝德化婦承姑。” ********* 《史觀》:“史之進展必有動因。至于動因何在,則又言人人殊……或曰:在精神,如聖神、德化、理念是。”

(2).猶德教。《文選·劉琨<勸進表>》“蒼生顒然” 李善 注引《尹文子》:“ 堯 德化布于四海,仁惠被于蒼生。”《漢書·平帝紀》:“太僕 王惲 等八人使行風俗,宣明德化,萬國齊同。” 元 王逢 《題馬洲書院》詩:“德化三王并,威儀百代尊。” 何啟 胡禮恒 《新政論議》:“吾意其德化臻于上理,聲教迄于遐方。”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德化"是漢語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分為兩個層面:

一、政治倫理層面 指通過道德教化實現社會治理,《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定義為"以德行感化人,使人心歸附"的治國方略。這種理念可追溯至《尚書·大禹谟》"德惟善政",強調統治者應以身作則,通過道德示範引導民衆向善。《漢語大詞典》特别指出該詞在儒家典籍中的高頻使用特征,如《論語·為政》"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

二、地域文化層面 作為中國縣級行政區專名(今屬福建省泉州市),該名稱源自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的建制沿革。《辭海》記載其命名邏輯:"取‘德治教化’之義",體現了中國古代"以德命地"的行政區命名傳統。這種命名方式與《周禮》"以俗教安"的施政理念形成呼應,成為研究中國古代政治地理的重要案例。

在哲學維度,《中國哲學大辭典》強調該詞承載的"内聖外王"理想,認為其本質是"将個體道德修養擴展為群體治理模式"的實踐路徑。這種解釋與《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遞進邏輯形成體系化呼應。

網絡擴展解釋

“德化”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詞語含義

  1. 以德行感化
    指通過道德修養和仁政來感化他人或民衆。這一概念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中常被提及,強調統治者通過自身德行實現社會治理。例如《後漢書》記載魯恭“專以德化為理,不任刑罰”。

  2. 德教的延伸
    與“德治”相通,指通過道德教化而非強制手段引導社會風氣。如《韓非子》評價舜“躬藉處苦而民從之”,即聖人之德化能深入人心。

二、福建德化縣

作為中國三大古瓷都之一,德化縣(隸屬福建省泉州市)以陶瓷聞名:

其他用法

偶見用于人名或表達“修身養性”的抽象含義,但使用頻率較低。

别人正在浏覽...

熬肉報站悲疚本位貨币撐犁叱咤風雲次列叢灌大驚小怪當代當堵得功夫蹬心拳頭彫毀抵補敵場疊雪東海逝波恩甚怨生二不楞奉錢分胙傅翼幹燥器官叙官獄漢音浩宕何窮和通火具僵持尖快假署靜曲敬中亢怫門者盤問濆激平淡無味恰合歉儉騎曹不記馬秋老虎人心戎號三上五落三推三謝升化太史公踏行天區抟風湍水亡缺問狀小貨枭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