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承書夾,書的套殼。
“書襻”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參考以下解釋:
根據搜索結果綜合來看,“書襻”可能指古代線裝書或簡冊中用于固定書頁的部件(如繩帶、夾闆等),也可能是書籍外層的保護性封套。該詞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更多出現在古籍或文獻研究中。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形制或曆史演變,建議查閱古籍裝幀類專著或權威文獻。
《書襻》是指捧書或冊子的封皮,也可以是書的封面裝飾。它是古代文人雅士的一種文化方式,用來表達對書籍的尊重和對知識的追求。
《書襻》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書(shū)和襻(pán)。書的部首為“言”,襻的部首為“衣”。書的拼音是shū,共有4畫;襻的拼音是pán,共有10畫。
《書襻》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在古代,文人士大夫們非常重視書籍,他們常常在讀書時使用精美的《書襻》來裝飾書籍,亦可用作禮物或送人。《書襻》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修養和品味,因此在古代社會中,它被視為一種文化的象征。
《書襻》的繁體字為「書襻」,它是在繁體字體系中的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和現代略有不同,但是《書襻》的字形變化不大。唐代的《急就篇》中,書的形狀就已經和現代相似,隻是結構稍微有些變化;而襻則基本上與現代漢字的形态相同。
1. 他用一塊紅綢制作了一方精美的《書襻》,用來包裹最心愛的書籍。
2. 這本《書襻》上繡着一幅精美的山水畫,令人陶醉其中。
1. 書卷襻:指裝飾書卷的封皮。
2. 襻裳:指女性衣物的下擺。
近義詞:書套、書封、書皮。
反義詞:裸書、無書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