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拂褏 ”。1.甩動衣袖。表示憤怒、不悅。《太平廣記》卷一七五引 唐 尉遲樞 《南楚新聞·崔铉》:“初 李石 鎮 江陵 ,辟為戎卒,一旦拂袖而去。” 宋 周密 《癸辛雜識别集上·範呂不合》:“ 陳石齋 力修 與 陳叔方 争軍賞於都堂省,拂袖徑出。”《明史·王绂傳》:“畫不苟作,遊覽之頃,酒酣握筆,長廊素壁,淋漓霑灑,有投金币購片楮者,輒拂袖起,或閉門不納。” 郭孝成 《山西光複記》:“ 李 大聲曰:‘餘遊歷東西洋,外國革命事業,知甚悉。汝等如此行為,餘決不願與聞。’拂袖而出。” 魯迅 《兩地書·緻許廣平一三五》:“我說,我是願意人對我反抗,不合則拂袖而去的。”
(2).謂因不悅而離去。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二:“及是 章丞相 反,不揖客,行入舍,褫其公裳,特易以道服而後出。 魯公 方趨上,適見之,則亟索去…… 章 以手掠公,目使留,緻懇到。會薦湯而從者以騎至,故公得而拂褏。” 清 顧炎武 《贈黃職方師正》詩:“清操獨介然,片言便拂袖。”
(3).借指引退、歸隱。 金 王若虛 《清虛大師侯公墓碣》:“師下車未浹旬,以狀上聞,益獲蠲免,衆賴其庇。已而拂袖栖遲於 洧川 。” 元 貢奎 《高侯畫桑落洲望廬山》詩:“日夜千帆萬柁過未已,誰肯拂袖同寂寥。”
(4).掠過衣袖;舒展衣袖。 南朝 梁元帝 《玄圃牛渚矶碑》:“畫船向浦,錦纜牽磯。花飛拂袖,荷香入衣。山林朝市,併覺忘歸。” 宋 謝逸 《蝶戀花》詞:“豆寇梢頭春色淺,新試紗衣,拂袖東風軟。” 元 薩都剌 《峨眉雲歌》:“酒酣拂袖堕秋水,但覺滿座光嶙峋。”《水浒傳》第三八回:“﹝ 宋江 ﹞再飲滿數杯酒,不覺沉醉,力不勝酒,便喚酒保計算了,取些銀子算還,多的都賞了酒保,拂袖下樓來。”
拂袖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以下兩個核心層次:
指甩動衣袖的動作,多用于描寫人物肢體語言。
“拂”意為輕輕擦過或擺動(《說文解字》:拂,過擊也);“袖”即衣袖。二字組合後,字面指衣袖揮動的動态。
古典文學中常見于表達人物轉身離去的姿态,如《紅樓夢》第三十四回:“黛玉聽了,拂袖而起。”
象征決絕、不滿或不屑的情感表達,屬文言色彩濃厚的書面語。
因古人常以甩袖動作表達憤然離場之意,逐漸固化為情緒符號。如《後漢書·楊震傳》:“震拂袖而去,終身不與之通。”
保留在成語“拂袖而去”中,強調因抵觸而斷然離開的态度,如:“他對提案極為不滿,當場拂袖離席。”
權威參考來源:
線上查閱入口(需訂閱訪問)
官方釋義摘要(漢典網)
注:文學例句引自通行版本《紅樓夢》脂評本(人民文學出版社)及《後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拂袖”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表達情緒的動作
指振動或甩動衣袖,表示不悅、憤怒或決絕。這一用法常見于古代文獻和書面語,例如:
單純的動作描述
也可指拂動衣袖,不帶情緒色彩,但此用法較少見,多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該詞核心在于通過衣袖動作傳遞情緒,需結合語境區分具體含義。
阿英八寶飯闆仗薄脆嶓岷操觚扯蛋成慶觸觸生出言無狀挫失大智若愚刁蠻鬥寵獨軌鐵路風塵肮髒焚薙分析與綜合覆敗婦師高猷宮帏顧及賀年将略驕骜旌色旌旐刻刀姱脩枯徑力可拔山靈雨隨車绺鬏沒戲蒙湧眄睐憫護鳥啼花怨彭越辟法青門橋汽舟認清榮塗瑞珪三分鼎足三勒漿樹幹送茶誦書宿儲鎖心素衣白馬談妙讨吃鬼跳天撅地妄庸五本希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