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宮廷門戶。亦指宮廷、朝廷。《史記·汲鄭列傳》:“臣常有狗馬病,力不能任郡事,臣願為中郎,出入禁闥,補過拾遺,臣之願也。”《北史·李弼等傳論》:“ 魏 廣 陸王欣 , 元氏 懿戚,從容禁闥而已。” 唐 王翰 《相如歌辭·蛾眉怨》:“琳琅禁闥遙相憶,紫翠巖房晝不開。”《明史·後妃傳二·神宗孝靖王太後》:“朕昔在青宮,莫親溫凊;今居禁闥,徒痛桮棬。”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斠書·啟祯野乘》:“況爾久歷邊陲,即當召還禁闥。”
“禁闼”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基本含義
字面指宮廷或貴族府邸中禁止隨意通行的大門或門戶()。其中“禁”表示禁止、限制,“闼”意為小門或内室的門,合稱後特指具有嚴格出入限制的場所入口。
引申與比喻
該詞常被用來代指皇宮或朝廷的核心區域,象征權力中心或封閉性極強的場所()。例如古文“出入禁闼”即指官員在皇宮内處理政務,體現其地位與職責。
使用場景
多見于曆史文獻或詩詞中,如漢代班固《漢書》提到“補過拾遺,出入禁闼”,描述官員在宮廷内履職;亦可用于比喻與外界隔絕的封閉環境()。
相關詞彙
類似表達包括“禁省”(森嚴的皇宮)、“禁宮”(帝王居所)等,均圍繞“禁”字展開,強調皇權的威嚴與出入限制()。
總結來看,“禁闼”既是具體宮門的指稱,也承載着古代等級制度與權力結構的文化意涵。
禁闼(jìn tà)是一個漢語詞彙,由兩個字組成。拆分部首是“門”和“鬥”,其中“門”是左邊的部首,表示與門相關的含義;而“鬥”是右邊的部首,表示鬥争、争鬥。這是一個常見的漢字構造方式,通過組合不同的部首形成不同字義。
禁闼這兩個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中。古時候,官員家中大門的兩側有翼門,稱為“闼”。當國家有重大事件要傳達時,就會派遣官員去各地家庭的大門上張貼相應的公告,稱為“禁貼”,即“禁止貼在門上的公告”。因此,“禁闼”就成為了禁止在家庭門上貼公告的含義。
在繁體字中,“禁闼”保留了原字的形态,沒有發生任何變化。
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在《說文解字》中,禁字的寫法是以舊體書寫的。與現代字形相比,舊體的禁字右邊的部首為“日”而不是“鬥”。這顯示出漢字在演變中形态的變化。
下面是一些使用禁闼的例句:
組詞:禁止、禁區、開闼、緊閉闼門。
近義詞:禁止、制止、阻止。
反義詞:允許、允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