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六種樂舞。謂 黃帝 之《雲門》、 堯 之《鹹池》、 舜 之《大韶》、 禹 之《大夏》、 湯 之《大濩》、 武王 之《大武》。《漢書·郊祀志下》:“以六律、六鐘、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 顔師古 注:“六舞,《雲門》、《鹹池》、《大韶》、《大夏》、《大護》、《大武》也。”
(2).六種樂舞。謂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幹舞、人舞。《周禮·春官·樂師》:“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幹舞,有人舞。” 鄭玄 注引 鄭司農 雲:“帗舞者,全羽;羽舞者,析羽;皇舞者,以羽冒覆頭上,衣飾翡翠之羽;旄舞者,氂牛之尾;幹舞者,兵舞;人舞者,手舞。”《漢書·禮樂志》:“國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皆學歌九德,誦六詩,習六舞、五聲、八音之和。故 帝舜 命 夔 曰:‘女典樂,教胄子。’” 唐玄宗 《首夏花萼樓觀群臣宴甯王山亭回樓下又申之以賞樂賦詩》:“九歌揚政要,六舞散朝衣。” 宋 葉適 《送周子靜》詩:“一 夔 開迹後,六舞待時行。”
“六舞”是中國古代樂舞文化中的重要概念,主要有兩種解釋,需結合不同曆史文獻和用途來理解:
這是周代整理并用于祭祀的六種大型樂舞,分别對應不同帝王,具有明确的禮儀功能:
這類樂舞被後世稱為“先王之舞”,主要用于祭祀、慶典等國家重大儀式,具有政治教化和禮制規範作用。
另一種解釋指六種小型儀式舞蹈,常見于周代貴族教育(如“六藝”中的樂舞)或次級祭祀場合: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樂舞的表演形式或曆史典故,可參考《周禮·春官》等古籍,或查閱權威曆史類辭典。
《六舞》是指中國古代文學家李白創作的一首舞蹈詩歌。這首詩描繪了一個神秘美麗的舞蹈場景,展示了舞者優美的動作和獨特的舞姿。
《六舞》中的漢字拆分為:六 八 入 舞
部首:八 入 舞
筆畫:六 六 入 八 八 舞
《六舞》是李白在唐朝創作的一首詩歌,該詩作于他的晚年。李白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詩人,被譽為“詩仙”,他的詩歌作品廣泛流傳于後世。《六舞》表達了他對舞蹈的熱愛和對自由奔放的追求。
在繁體字中, 《六舞》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即“六舞”。
古代漢字的寫法隨着時間的推移有些變化,可以看到《六舞》這個詞在古代文獻中有不同的寫法,如“六舞”、“陸舞”等。這些變化主要是因為古代文字的演變和手寫風格的差異。
李白的《六舞》中有一句著名的詩句:“唯将終夜長開眉,報答平生未展眉。”這句詩以舞蹈者開眉的動作為形象,表達了作者對于生命的熱愛和奮發向前的精神。
組詞:舞蹈、舞台、舞姿、舞者、舞曲
近義詞:舞藝、舞技、舞步、舞蹈
反義詞:休息、靜止、停舞、停止舞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