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六舞的意思、六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六舞的解釋

(1).六種樂舞。謂 黃帝 之《雲門》、 堯 之《鹹池》、 舜 之《大韶》、 禹 之《大夏》、 湯 之《大濩》、 武王 之《大武》。《漢書·郊祀志下》:“以六律、六鐘、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 顔師古 注:“六舞,《雲門》、《鹹池》、《大韶》、《大夏》、《大護》、《大武》也。”

(2).六種樂舞。謂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幹舞、人舞。《周禮·春官·樂師》:“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幹舞,有人舞。” 鄭玄 注引 鄭司農 雲:“帗舞者,全羽;羽舞者,析羽;皇舞者,以羽冒覆頭上,衣飾翡翠之羽;旄舞者,氂牛之尾;幹舞者,兵舞;人舞者,手舞。”《漢書·禮樂志》:“國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皆學歌九德,誦六詩,習六舞、五聲、八音之和。故 帝舜 命 夔 曰:‘女典樂,教胄子。’” 唐玄宗 《首夏花萼樓觀群臣宴甯王山亭回樓下又申之以賞樂賦詩》:“九歌揚政要,六舞散朝衣。” 宋 葉適 《送周子靜》詩:“一 夔 開迹後,六舞待時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六舞是中國古代周代禮樂制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特指六種用于祭祀、朝會等重大典禮的儀式性舞蹈。根據《周禮·春官·大司樂》記載,六舞分為“文舞”與“武舞”兩類,分别以羽、籥和幹、戚為道具,具有嚴格的等級規範與禮制内涵。

核心釋義與分類

  1. 文舞系統

    • 《雲門》:黃帝時期舞蹈,以祭祀天神,舞者執五彩羽飾,動作莊重舒緩。
    • 《大卷》:堯帝樂舞,用于祭地祇,體現農耕文明的祭祀特征。
    • 《大韶》:舜帝樂舞,孔子曾贊其“盡善盡美”,以籥為樂器,象征文德教化。
  2. 武舞系統

    • 《大夏》:禹帝治水主題,舞者持耒耜,展現勞動場景與功績。
    • 《大濩》:商湯伐桀的戰争舞蹈,以幹(盾)戚(斧)為道具。
    • 《大武》:周武王克商的史詩性樂舞,結構分為六成(段落),包含戰陣變化的演繹。

曆史功能與傳承

六舞在西周時期由大司樂機構統一管理,其演奏與舞蹈編排須符合“以六律、六同、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的禮制要求(《禮記·樂記》)。漢代以降,六舞逐漸融入宮廷雅樂體系,部分元素被唐代《秦王破陣樂》等樂舞吸收,成為中華禮樂文化的活态遺存(《中國音樂文物大系》)。

學術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六舞”是中國古代樂舞文化中的重要概念,主要有兩種解釋,需結合不同曆史文獻和用途來理解:

一、六代樂舞(帝王祭祀樂舞)

這是周代整理并用于祭祀的六種大型樂舞,分别對應不同帝王,具有明确的禮儀功能:

  1. 《雲門》(黃帝時期):祭祀天神,象征雲圖騰崇拜。
  2. 《鹹池》(堯時期):祭祀地神,表現對自然力量的敬畏。
  3. 《大韶》(舜時期):歌頌舜以德治天下,孔子曾贊其“盡善盡美”。
  4. 《大夏》(禹時期):頌揚大禹治水功績,用籥(樂器)和羽飾舞蹈。
  5. 《大濩》(商湯時期):紀念商湯伐桀的戰争,帶有武舞特征。
  6. 《大武》(周武王時期):表現武王克商的曆史,結構宏大,分六段演繹。

這類樂舞被後世稱為“先王之舞”,主要用于祭祀、慶典等國家重大儀式,具有政治教化和禮制規範作用。

二、六小舞(禮儀性舞蹈)

另一種解釋指六種小型儀式舞蹈,常見于周代貴族教育(如“六藝”中的樂舞)或次級祭祀場合:

  1. 帗舞:持五彩缯(絲綢條)而舞,用于祭祀社稷。
  2. 羽舞:執白色鳥羽,祭祀四方神靈。
  3. 皇舞:戴羽冠、執彩色羽毛,祈雨時使用。
  4. 旄舞:持牦牛尾裝飾的舞具,用于辟雍(學校)祭祀。
  5. 幹舞:持盾牌(幹)的武舞,用于山川祭祀。
  6. 人舞:徒手而舞,注重衣袖動作,用于星辰祭祀。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樂舞的表演形式或曆史典故,可參考《周禮·春官》等古籍,或查閱權威曆史類辭典。

别人正在浏覽...

暗陋巴答百馮白坿半中間背角邊套擯士撥亂濟危稱物戳破打呵呵代庸燈匣子惡知識蕃客扶疾贛劇甘木藁葬咯嚓宮廏尹功苦宮绡歸鶴瑰玮詭異果真宏宏後計黃楊黃月豁然交轉九馬舉棋若定爛盈老牌楞迦呤呤柳體勵翼邏司瞀瞑沒脊骨明犀閩嶺枿生牽裳千裡始足下殺力山峊上術生騎孀妻弱子損撤土庫文工團無萬大千香草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