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尚書省。 南朝 梁 陶弘景 《許長史舊館壇碑》:“徵入凱闈,納言帝側。”
“凱闱”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凱闱(拼音:kǎi wéi)指尚書省,是古代中央行政機構之一,主要負責文書诏令的起草與執行。該詞源自南朝梁陶弘景的《許長史舊館壇碑》記載:“徵入凱闱,納言帝側。”
構詞分析:
曆史背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凱”字的其他含義(如軍事、安樂等),可參考的解析。
《凱闱》是由“凵”(kǎn)部和“闑”(néi)部組成的。其中,“凵”部是表示門的意思,“闑”部是表示關門的意思。凵部的拆分筆畫為2畫,闑部的拆分筆畫為14畫。
《凱闱》可以理解為“凱旋而入官門”,意為慶祝成功或者喜慶地進入官門。
《凱闱》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董仲舒傳》中,原文是“遜趙而凱闱”。它是指董仲舒在韓彭壽的推薦下,進入趙國的官門,被任命為趙國宰相。
《凱闱》的繁體字為「凱闈」。
在古代,漢字“凱闱”曾有過多種古字形。其中一種常見的寫法是将闑部的“門”字簡化為“門”,形狀更加方正。
1. 江山如畫,百姓歡慶,君主凱闱,宴享勝利果實。
2. 考試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他凱闱而入名校大門。
凱旋、凱歌、闱位、官闱、凱勝
歡慶、慶祝、成功、光榮
失利、失敗、落寞、悲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