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尚書省。 南朝 梁 陶弘景 《許長史舊館壇碑》:“徵入凱闈,納言帝側。”
凱闱(kǎi wéi)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構詞和典籍用例兩個維度解析:
凱
本義指軍隊得勝所奏樂曲(《說文解字·豈部》),引申為“勝利、和樂”。在“凱闱”中取“祥和、歡慶”之意。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ISBN 978-7-100-01595-1)第7冊第892頁。
闱
原指宮中小門(《說文解字·門部》),後專指科舉考場(如會試稱“春闱”,殿試稱“廷闱”)。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ISBN 978-7-101-03144-7)第1532頁。
凱闱
複合詞意為“科舉放榜後的喜慶場景”,特指揭榜時考中者聚集的喜慶場面。如清代黃鷟來《題楊人庵總戎無著圖》詩:“凱闱稱壽畢,舞袖更翩跹。”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7冊第893頁。
“凱闱”屬科舉制度衍生詞彙,常見于明清文獻:
來源:《中國科舉制度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ISBN 978-7-208-13500-5)第三章第四節。
中國最權威的漢語工具書之一,由中國辭書出版社出版,收錄詞條37萬餘條。
通過字形分析佐證“闱”的宮門本義(國家圖書館藏本影印版)。
(注:因古籍原版無直接網絡鍊接,建議通過權威出版社紙質書或學術數據庫驗證來源。)
“凱闱”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凱闱(拼音:kǎi wéi)指尚書省,是古代中央行政機構之一,主要負責文書诏令的起草與執行。該詞源自南朝梁陶弘景的《許長史舊館壇碑》記載:“徵入凱闱,納言帝側。”
構詞分析:
曆史背景:
如需進一步了解“凱”字的其他含義(如軍事、安樂等),可參考的解析。
卑宮菲食比肩從酒墊陷诽謗之木膚受之訴敷衍了事高舉隔轍雨垢紛構思鬼狐涎郭洛帶還精補腦漢缺涸堅禾心胡釘鉸繪染獲隽薦更谏紙腳踏着腦杓子進士擧金張九年之蓄蠲化曠儀兩性劉盧慢志梅柳納寵平難畦陌擎拳合掌勤恤山櫻邵父砂皮笙篪沈屯世樂嘶鹽素懷蘇門貼怪退艄外關玩藝微綸危岩遺酌霧海夏苗詳聾縣耜小釀下縣懈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