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懇切忠誠。 唐 韓愈 《論佛骨表》:“上天鑒臨,臣不怨悔,無不感激懇悃之至。” 宋 歐陽修 《與執政書》:“某以官守居外,具瞻之地,非時不敢通問。今迫以懇悃,不能自默。” 明 李東陽 《東莊記》:“翁之為 東莊 也,承往敝而修之,懇悃劬瘁,歷數十年然後備,亦既艱矣。”
“懇悃”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kěn kǔn,意為懇切真誠、真心實意,常用于形容态度或情感的誠摯與忠誠。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由“懇”和“悃”組合而成:
情感色彩
多用于表達對他人、事物的深切關懷或鄭重承諾,常見于正式場合或書面語。例如唐代韓愈《論佛骨表》中“無任感激,懇悃之至”,宋代歐陽修《與執政書》亦用“迫以懇悃”表達迫切真誠的态度。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籍文獻及現代詞典釋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史記》《廣雅》等原文或權威辭書。
《懇悃》(kěn kǔn)一詞是指真摯地、虛心地以及真誠地請教、請教。這個詞通常用于表達向他人真誠地請求指導、建議或幫助的意思。
《懇悃》分别由“心”部和“木”部構成。其中,“心”部是左邊的部首,表示與人的心理活動相關的字,而“木”部則是右邊的部首,表示與木材、森林相關的字。
《懇悃》的拆字筆畫為10畫。其中,“心”部為4畫,而“木”部為6畫。
《懇悃》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莊子》這本古代哲學著作中。在書中,作者莊子運用了這個詞來表達人們向有智慧的人請教、學習的态度。
《懇悃》的繁體寫法為“懇悃”。
在古代,簡化字還沒有出現之前,懇悃的寫法為“懇悃”(心部寫成“懇”,木部寫成“悃”)。隨着漢字的演變與發展,現代寫法逐漸簡化為“懇悃”。
1. 他向老師懇悃地請教了自己遇到的問題。
2. 我心存誠意地對他懇悃地表示了感謝。
1. 懇切 (kěn qiè): 形容非常真誠、熱切。
2. 悃言 (kǔn yán): 直言不諱、誠懇真誠的話。
1. 懇請 (kěn qǐng): 真誠地邀請或請求。
2. 誠心 (chéng xīn): 真誠的心意。
虛僞 (xū wěi): 指言行不真實、不真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