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恚汗的意思、恚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恚汗的解釋

謂怨恨惶恐。《新唐書·張建封傳》:“﹝ 希烈 ﹞遣将 楊豐 齎僞赦二,畀 建封 、 少遊 。 豐 至, 建封 縛緻軍中,會中人來,對之斬其首,因送僞書于行在。 少遊 聞之,恚汗不自處。”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恚汗”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1. 基本釋義
“恚汗”意為怨恨且惶恐的心理狀态,形容人因極度不滿與恐懼而情緒交織。該詞由“恚”(怨恨)和“汗”(因緊張惶恐而流汗)組合而成,強調情緒與生理反應的雙重表現。

2. 文獻出處
該詞出自《新唐書·張建封傳》中的典故:李希烈派楊豐攜帶僞赦書給張建封和陳少遊,張建封将楊豐斬殺并上報朝廷。陳少遊得知後,“恚汗不自處”,即因事情敗露而陷入怨恨與惶恐的境地。

3. 讀音與注音

4.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古代人物在面臨重大變故或道德困境時,因内心矛盾産生的複雜情緒,常見于史書或文言文作品中。

總結
“恚汗”屬于生僻詞,現代漢語已極少使用,但在解讀古籍時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雙重情感色彩。

網絡擴展解釋二

恚汗

《恚汗》是一個漢字,包含兩個字部:心和汗。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數分别如下:

心:一點,2畫

汗:水,4畫

《恚汗》的來源較為複雜,最初是出現在《漢書·東夷傳》中,原指匈奴諸部族的首領。後來逐漸演變為對于外邦人的蔑稱,暗指他們愚昧、無知。

在繁體字中,恚汗的寫法沒有太大的變化,仍然保留了原有的形态。

在古代,恚汗的寫法也與現代略有不同。在《康熙字典》中,它的寫法為“㚏汗”,在康熙和現代的字典中,都收錄了這個字。

以下是一些關于恚汗的例句:

1. 他一直恚汗着說不清楚。

2. 這位客人非常恚汗地詢問着路線。

恚汗沒有很多的常用組詞,因為它在現代漢語中使用的場景相對較少,不過可以通過與其他詞彙搭配形成新的組合。

以下是一些與恚汗相關的詞語:

1. 恚憤:形容極為憤怒或懊惱。

2. 恚怒:形容極度憤怒或暴怒。

恚汗的反義詞較難确定,因為它主要是一種蔑稱或貶義詞語,很少有正面意義。

綜上所述,恚汗是一個含有貶義的詞語,最初源于對匈奴族首領的稱呼,在古代有着略微不同的寫法,與其他詞彙可以進行搭配形成新的組合,但很少有正面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