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糊裡糊塗。 艾蕪 《紡車複活的時候》:“ 翠芝 的弟弟 水生 ,張開手懞裡懞懂地去摸車子。”
“懞裡懞懂”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 發音與基本含義
發音為 méng lǐ méng dǒng(部分來源标注為 méng lǐ měng dǒng,可能存在方言或變調差異)。該成語形容對事物完全不了解、處于迷茫或糊塗的狀态,常帶有“一頭霧水”的意味。
2. 結構與詞義解析
由“懞”和“懂”兩個矛盾詞疊加構成:
3. 使用場景
4. 例句與文學引用
作家艾蕪在《紡車複活的時候》中寫道:“翠芝的弟弟水生,張開手懞裡懞懂地去摸車子。”
5. 相關擴展
該成語屬于“A裡AB”式重疊結構,類似表達還有“糊裡糊塗”“慌裡慌張”等。其近義詞包括“懵懂無知”“茫然不解”,反義詞則為“了然于胸”“洞若觀火”。
“懞裡懞懂”是一個常用的詞語,用來形容人或事物的狀态不清楚、不明白、不了解的意思。
“懞裡懞懂”的拼音為méng lǐ méng dǒng。根據拼音可以拆分為“懞”和“懂”兩個字:
1. “懞”字的部首是“心”,總共有12畫。
2. “懂”字的部首是“心”,總共有12畫。
“懞裡懞懂”一詞來源于方言,最早出現于中國南方地區的口語中,後來逐漸成為了普通話中的常用詞彙。在繁體字中,拼寫為“濛裡濛懂”。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根據繁體的寫法,可以将“懞裡懞懂”拆分為以下字形:
1. “濛”字的寫法為水旁在上,冡旁在下,總共14畫。
2. “裡”字的寫法為衣旁在左,裡旁在右,總共13畫。
3. “濛”字和“裡”字中的“懂”字的寫法為心旁在上,冬旁在下,總共15畫。
1. 他對這個問題懞裡懞懂的,完全沒有頭緒。
2. 那個學科對我來說太難了,我完全是懞裡懞懂。
3. 剛剛聽完老師的講解,他們還是懞裡懞懂,需要再聽一遍。
組詞:懵懵懂懂、茫然不解、糊裡糊塗。
近義詞:迷茫、困惑、不明白。
反義詞:明白、清楚、了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