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高亢凄清。《楚辭·招魂》:“宮庭震驚,發激楚些。”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章八元》:“少喜為詩,嘗於郵亭偶題數語,蓋激楚之音也。” 清 顧炎武 《賦得江介多悲風》:“哀音生地籟,激楚入天風。”
(2).激憤悲痛。《明史·張居正傳》:“事聞, 時行 等與六卿大臣合疏,請少緩之;刑部尚書 潘季馴 疏尤激楚。”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細侯》:“既聞 細侯 已嫁,心甚激楚。”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二篇:“然此特後儒之言,實則激楚之言,奔放之詞。”
(3).曲名。《漢書·司馬相如傳上》:“ 鄢 郢 繽紛,《激楚》、《結風》。” 顔師古 注引 郭璞 曰:“《激楚》,歌曲也。” 唐 獨孤及 《東平蓬萊驿置酒留宴》詩:“ 齊 童如花解 郢 曲,起舞《激楚》歌《採蓮》。” 元 張憲 《白苧舞詞》:“輕雲冉冉白勝雪,《激楚》一曲回風高。”
“激楚”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因語境不同而有差異,主要可從以下三方面解釋:
形容聲音高亢凄清
多用于文學作品中,指聲音或音樂風格激昂而帶有悲涼感。例如《楚辭·招魂》中“宮庭震驚,發激楚些”,形容樂曲的感染力極強。元代辛文房在《唐才子傳》中也以“激楚之音”描述詩歌的情感基調。
表達激憤悲痛的情緒
強調情緒上的激烈與痛苦。如《明史·張居正傳》記載潘季馴的奏疏“疏尤激楚”,指言辭充滿激憤;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細侯》用“心甚激楚”刻畫人物内心的悲痛。
古代曲名
作為特定樂曲名稱,見于《漢書·司馬相如傳上》中的記載:“《激楚》《結風》”,屬于楚地音樂類型。
補充說明:
激楚是一個成語,意為激怒楚國。楚國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一個諸侯國,因此激楚也指激怒其他人或勢力。
激楚這個詞可以分解為“氵”和“習”,其中氵是水的部首,習是象形字,表示飛行的樣子。總共有10個筆畫。
激楚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的故事。故事講述了屈原的好友賈生,為了激怒楚懷王,故意對楚懷王做出一些令他不悅的事情。後來賈生因為激怒楚懷王而被迫離開楚國。
繁體字“激楚”的拼音為jī chǔ。
古代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據記載,古時候漢字“激楚”的寫法在結構上與現代基本相同,隻是書寫風格和筆畫形狀略有變化。
1. 他的無理行為激楚了所有的同事。
2. 老闆的不公平待遇激楚了我們所有員工。
組詞:激怒、激動、激發
近義詞:激怒、激憤
反義詞:息怒、安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