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球相继两次具有相同月相所经历的时间。也叫“会合月”或“太阴月”。一个朔望月等于29天12小时44分2.8秒。农历一个月为29天或30天,即据朔望月制定。
朔望月是描述月相周期性变化的天文概念,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朔望月指月球连续两次出现相同月相所经历的时间周期,又称"太阴月"或"会合月"。其核心特征是月相从朔(新月)到望(满月)再回到朔的完整循环过程。
二、周期长度 • 平均时长:29天12小时44分2.8秒(约29.53059天) • 实际波动:因月球公转轨道为椭圆,具体时长在29.27至29.83天之间变化
三、与历法的关系 中国传统农历以朔望月为月份基准:
四、形成原理 月球绕地球公转时,因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变化,导致地球观测到的月相呈现周期性盈亏。这种位置变化周期即为朔望月,不同于恒星月(月球绕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约27.32天)。
五、文化意义 作为中国农历的核心时间单位,朔望月不仅指导农业生产,还衍生出元宵、中秋等传统节日。其周期性特征也被用来比喻事物发展规律,如《周易》中"月盈则亏"的哲学思想。
可通过查看、、等来源获取更详细的天文数据。
朔望月是指月历中的两个特殊时间点,即朔日和望日之间的整个月相周期。具体而言,朔日指每月初一(农历),也就是新月;望日指每月十五(农历),也就是满月。朔望月是月份的基本单位,用于划分时间。
朔望月的部首是月(⺝),由三画组成。部首月表示与月亮有关的事物。在《康熙字典》中朔望月的字形是朔+朔,表示两个朔相连,形似一个由两个月相连接的图形。
《朔望月》这个词来源于古代农历编制和观测月亮的历法。农历记录月份的单位就是以朔望月为基础,通过观测朔日和望日来确认当月的开始和结束。
在繁体字中,“朔望月”仍保持相同的写法,没有发生变化。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是不断演变的,所以朔望月在古代有不同的汉字写法,如“朔正”、 “朔办” 等。这些写法都与朔日和望日有关,以表示月份的开始和结束。
例句:
1. 今天是朔望月初一,表示新的一个月开始了。
2. 农历十五是朔望月中最特殊的日子,人们经常庆祝此时的满月。
组词:
朔风、望眼欲穿、朔望、朔日、望日
近义词:
月相周期、农历月、回归月
反义词:
朔望日之外的其他天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