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蔟的意思、大蔟的詳細解釋
大蔟的解釋
太蔟。十二律之一。《周禮·春官·大司樂》:“凡樂圜鐘為宮,黃鐘為角,大蔟為徵,姑洗為羽。”《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其音角,律中大蔟。”參見“ 太蔟 ”。
詞語分解
- 大的解釋 大 à 指面積、體積、容量、數量、強度、力量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大廳。大政。大氣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 指大小的對比:這間房有那間兩個大。 規模廣,程度深,性質重要:大局。大衆
- 蔟的解釋 蔟 ù 蠶在上面做繭的東西,通常用稻草做成:蠶蔟。 古同“簇”,叢聚。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大蔟(tài cù)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詞彙,主要應用于古代音律領域。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該詞原指古代十二律中的第三律。《禮記·月令》中記載:“孟春之月,律中大蔟”,說明其在農曆正月時令中作為标準音高的作用。
從音律學角度分析,大蔟屬于陽律六調之一,對應的現代音高相當于西方樂理的D調音階。其名稱源于古人用長短不一的竹管定音,其中“大”指管身較長,“蔟”通“簇”,意為竹管排列成組的形制特征。
在應用層面,《周禮·春官》記載大蔟主要用于祭祀雅樂演奏,與編鐘、磬等禮器配合使用。唐代學者孔穎達在《禮記正義》中特别指出,該律具有“陽氣始達,物皆簇生”的時令象征意義。
現代音樂史研究顯示,大蔟律管的标準長度在漢代定為八寸,管徑三分,這種精确的度量數據見于《漢書·律曆志》,印證了古代中國在聲學領域的科學成就。
網絡擴展解釋
“大蔟”是中國古代樂律學中的術語,屬于十二律的組成部分。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 十二律是中國古代音律體系,用十二個标準音高表示,類似于現代音樂中的音階。“大蔟”(亦寫作“太簇”)是其中的第三律,排在“黃鐘”(第一律)和“大呂”(第二律)之後。
2.名稱與含義
- “大”表示“盛大”,“蔟”通“簇”,意為“聚集”。合起來形容陽氣盛大、萬物萌發的狀态,與古代天文曆法中的孟春正月(春季首月)相關聯。古書記載:“孟春之月,律中太簇”(《禮記·月令》),指正月時節的音律對應“大蔟”。
3.音高與曆法
- 在音高标準上,“大蔟”相當于現代音樂的D調(以黃鐘為C調為基準推算)。
- 在曆法中,十二律與月份相配,大蔟對應農曆正月,象征萬物始生,契合農耕文化中對自然節律的觀察。
4.應用與文化意義
- 作為禮樂制度的一部分,“大蔟”用于宮廷祭祀、慶典等場合的雅樂演奏。
- 其名稱和時序的關聯體現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将音律、季節與自然現象緊密結合。
補充說明
- 不同文獻中可能存在“太簇”“泰簇”等寫法,但均指向同一概念。若需進一步了解十二律的完整體系或其他律名,可參考《漢書·律曆志》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傲倪不理睬不守恒菜籽層複馳翔馳行吃一箝二看三喘噓噓從優寸頭點補店號電位差計地廬豐偉奉饷宮門費供物俇俇歸馬放牛豪矢槐庭宦路花月緣昏耗觳觫車簡讨鯨波鼉浪雞舍孔穴寬繕剌戾龍犀梅子黃時雨敏遜嘛呢堆磨牙鑿齒牛刀晴昊蹊閑全卦子全轉日下潤改姗侮氏胄樞廷套調迢渺貼本體略缇繡外屏往劫猬鋒螗斧問龜五裁象聲詞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