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路不拾遺的意思、路不拾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路不拾遺的解釋

[lost articles are always returned; no one picks up lost articles on the street-a peaceful and prosperous time] 東西掉在路上沒有人拾去據為己有,形容大治之世

路不拾遺,國無獄訟。——漢· 賈誼《先醒》

詳細解釋

謂東西掉在路上,人們不會撿起據為己有。形容社會風尚好。 漢 賈誼 《新書·先醒》:“百姓富,民恒一,路不拾遺,國無獄訟。” 唐 鄭棨 《開天傳信記》:“丁壯之人,不識兵器。路不拾遺,行者不囊糧。”《三國演義》第八七回:“兩 川 之民,忻樂太平,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亦作“ 路無拾遺 ”。《孔子家語·相魯》:“長幼異食,彊弱異任,男女别塗,路無拾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路不拾遺

一、核心釋義

“路不拾遺”指道路上有失物卻無人拾取據為己有,形容社會風氣淳樸、民風正直,百姓安居樂業,社會治安極佳。該成語強調道德自律與社會秩序的高度統一,常見于描述太平盛世的景象。

二、引申義與用法

  1. 社會道德層面:象征民衆自覺遵守公序良俗,體現“夜不閉戶”的和諧狀态(《漢語大詞典》)。
  2. 政治治理層面:常用于贊頌執政者教化有方、政治清明,如《資治通鑒》載:“唐太宗時,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焉。”

三、權威詞典釋義參考

  1. 《漢語大詞典》:

    “遺”指失物,“路不拾遺”意為“行人見他人遺失于路的財物而不撿取”,喻世風清明(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年版)。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定義為“路上沒有人把别人丢失的東西撿走,形容社會風氣好”(來源:商務印書館,2016年)。

  3. 《辭海》:

    強調其與“夜不閉戶”并舉,反映理想的社會治理成果(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版)。

四、經典出處溯源

典出戰國末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國無盜賊,道不拾遺。”

後東漢思想家王充在《論衡·非韓》中進一步闡釋:

“路不拾遺,則民有所禁而不敢犯。”

此成語曆經演變,成為描述盛世的核心意象,如唐代史書多用以稱頌貞觀之治的社會風貌。

網絡擴展解釋

“路不拾遺”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析:

1.基本含義

“路不拾遺”字面意思是“路上沒有人撿拾他人丢失的物品”,形容社會安定、民風淳樸,人們誠實守信,不貪圖他人財物。這一成語通常與“夜不閉戶”連用,共同描繪理想的社會治安狀态。

2.字詞解析

3.出處與典故

成語最早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戰國思想家韓非在文中以“國無盜賊,道不拾遺”描述明君治理下的社會景象。唐代也有記載:有人途經武陽時遺失衣物,返回後仍能尋回,印證了當地“路不拾遺”的風氣。

4.引申意義

5.用法與評價

“路不拾遺”不僅是對社會風氣的贊美,也隱含了對道德規範和社會治理的理想追求。

别人正在浏覽...

拜相臂力愺恅讒媢徹曙牀帏川鱗垂頭搨翼出面初文悼灼達智得得帝鄉東怒西怨端誠獨立宣言敦教飛罕風名逢殷風韻墳壤富財傅雷家書高梯公倉恒屬後嗣怳悢黃唐會萃講授羁客既乃絶亡空涼棱森吏皁路人皆知蟠蟉硼玻璃骿胝氣吞宇宙人節容奸沙塞十二辰蟲死色誦德溏泺填溢挺确推詳唾涕無敢香包閑執枭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