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st articles are always returned; no one picks up lost articles on the street-a peaceful and prosperous time] 東西掉在路上沒有人拾去據為己有,形容大治之世
路不拾遺,國無獄訟。——漢· 賈誼《先醒》
謂東西掉在路上,人們不會撿起據為己有。形容社會風尚好。 漢 賈誼 《新書·先醒》:“百姓富,民恒一,路不拾遺,國無獄訟。” 唐 鄭棨 《開天傳信記》:“丁壯之人,不識兵器。路不拾遺,行者不囊糧。”《三國演義》第八七回:“兩 川 之民,忻樂太平,夜不閉戶,路不拾遺。”亦作“ 路無拾遺 ”。《孔子家語·相魯》:“長幼異食,彊弱異任,男女别塗,路無拾遺。”
“路不拾遺”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析:
“路不拾遺”字面意思是“路上沒有人撿拾他人丢失的物品”,形容社會安定、民風淳樸,人們誠實守信,不貪圖他人財物。這一成語通常與“夜不閉戶”連用,共同描繪理想的社會治安狀态。
成語最早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戰國思想家韓非在文中以“國無盜賊,道不拾遺”描述明君治理下的社會景象。唐代也有記載:有人途經武陽時遺失衣物,返回後仍能尋回,印證了當地“路不拾遺”的風氣。
“路不拾遺”不僅是對社會風氣的贊美,也隱含了對道德規範和社會治理的理想追求。
《路不拾遺》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路上不會有東西被拾取,也就是指社會風氣良好,人們不會貪圖他人遺失的財物。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肉”和“手”,拆分筆畫是19畫。它的來源可以追溯至《尚書》中的《虞民傳》。
根據古代繁體漢字的寫法,成語“路不拾遺”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沒有太大變化,仍然是「路不拾遺」。不同的是,在繁體字中可能會使用傳統的字體樣式。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經曆了演變。成語“路不拾遺”在古代的寫法會略有不同。例如,在《莊子》中,可以看到它的古代寫法為「路不拾遺」。
以下是一個例句:“這個城市的道德風尚很好,路不拾遺。”這句話意味着該城市的居民具有高度的道德操守,不會揀起在路上掉落的他人財物。
一些與“路不拾遺”相關的組詞有:“品德高尚”、“誠實守信”。
與“路不拾遺”意思相近的成語有:“敬老尊賢”、“守望相助”。
與“路不拾遺”意思相反的成語有:“偷天換日”、“落井下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