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懶散。 明 袁宗道 《早春獨坐》詩:“迂疎生事簡,嬾慢見人難。” 清 曹寅 《宿華陽》詩:“多年嬾慢水曹部,輒為寒梅辦急裝。”
“嬾慢”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詞義解釋: “嬾慢”由“嬾”(同“懶”)和“慢”組成,整體指懶散、懈怠的狀态,既包含行動遲緩,也暗含态度上的不積極。如明代袁宗道詩句“嬾慢見人難”,即通過該詞刻畫了因懶散而回避人際交往的狀态。
構成分析:
文學用例: 清代曹寅在《宿華陽》中用“多年嬾慢水曹部”,以自嘲口吻描述自己長期懶散的生活狀态,體現該詞在古典詩文中的情感表達功能。
現代使用: 該詞現已罕用,多出現在古籍或仿古語境中。日常表達中更常用“懶散”“怠慢”等近義詞替代。
《嬾慢》(lǎn màn)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女”和“曰”。它的部首拆分為“女”和“日”,并且總計有11個筆畫。
《嬾慢》是古代漢字的一種寫法,具有繁體字的特點。繁體字通常在一些漢字的書寫中使用,尤其在中國台灣和香港地區。在簡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通常是“懶慢”。
在古代,許多漢字的寫法與現代不同。例如,“嬾”在古代寫作“婪”,表示“貪婪”的含義。而“慢”在古代寫作“漫”,含有“悠閑”、“不迅速”、“懶散”的情境。
1. 他總是嬾慢地完成他的工作,讓别人等待。
2. 我們應該避免嬾慢,要時刻保持高效率的工作狀态。
與《嬾慢》相關的詞語有:
1. 懶散:指行動不積極,精神不振的狀态。
2. 遲鈍:指反應遲緩,思維遲緩的狀态。
3. 拖延:指推遲、延遲做某事。
與《嬾慢》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懶惰:指不願意努力工作,思想懶散的狀态。
2. 遲緩:指速度慢,行動緩慢的狀态。
3. 緩慢:指動作或行進的速度慢。
與《嬾慢》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1. 敏捷:指行動迅速、反應靈敏的狀态。
2. 迅速:指動作快,速度快的狀态。
3. 矯健:指身體或動作靈活、健康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