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松。松能傲霜,故稱。語本 南朝 梁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 顧悅 與 簡文 同年,而髮蚤白。 簡文 曰:‘卿何以先白?’對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質,經霜彌茂。’” 隋 江總 《入龍丘岩精舍》詩:“風牕穿石竇,月牖拂霜松。” 隋 慧淨 《和琳法師初春法集之作》:“高座登蓮葉,麈尾振霜松。” 宋 蘇轼 《次韻徐仲車》:“惡衣惡食詩愈好,恰是霜松囀春鳥。”
“霜松”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霜松”即指松樹,因松樹具有傲霜耐寒的特性而得名。該詞源自南朝梁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中的典故:顧悅與簡文帝同歲,但頭發早白,簡文帝問其原因,顧悅以“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質,經霜彌茂”作答,用松柏比喻堅韌品性。
詩詞意象
松樹常被文人用來象征高潔、堅韌,如隋代江總《入龍丘岩精舍》中“月牖拂霜松”,以及蘇轼詩句“惡衣惡食詩愈好,恰是霜松囀春鳥”,均以“霜松”暗喻品格或生命力。
構詞特點
該詞為偏正結構,“霜”修飾“松”,突出松樹在嚴霜中的獨特姿态,類似用法還有“雪松”“寒梅”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世說新語》及隋唐詩詞集。
霜松是一個詞語,形容寒冷的冬天中覆蓋着霜的松樹。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霜和松。
霜的拆分部首是雨,筆畫數為雨(14),而松的拆分部首是木,筆畫數為木(4)。
霜松是由兩個基本漢字組合而成的詞語。霜指代冬季中的自然現象,松是一種常見的樹木。在繁體字中,霜松的字形結構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霜松的寫法與現代相比并無太大變化。
1. 冬日裡,山間的霜松在陽光下閃爍着銀白色的光芒。
2. 霜松下的地面覆蓋着厚厚的白雪,宛如一個銀白的世界。
組詞:冰雪、寒冷、冬季、松樹。
近義詞:霜凍、結冰、冰冷。
反義詞:春暖花開、溫暖、夏日陽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