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高起;凸起。《釋名·釋丘》:“如陼者曰陼丘,形似水中之高地,隆高而廣也。” 宋 郭彖 《睽車志》卷五:“堂後地形隆高。夏夜納涼,忽聞絲竹之聲。”
(2).高超。《荀子·仲尼》:“彼非本政教也,非緻隆高也,非綦文理也。” 章炳麟 《與人論文書》:“世有辭言襲常,而不善故訓,不綦文理,不緻隆高者,然亦自有友紀,窕儇側媚之辭,薄之則必在繩之外矣,是能俗者也。”
“隆高”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多用于描述地形或物體的隆起狀态。例如:
指才能、技藝或思想境界的出衆。例如:
提到“形容聲音高亢嘹亮”,如雷聲、演講等。但此用法在其他文獻中較少見,可能為特定語境下的擴展或文學化表達,需謹慎考據。
提示:權威典籍中,“隆高”多用于前兩種含義。若需進一步驗證聲音相關的釋義,建議查閱更多古籍或專業辭書。
隆高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高大、崇高。下面将對該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等内容進行介紹。
隆(音lóng)是由“阜”和“龍”兩個部首組成,其中“阜”表示土堆,是本義部首,“龍”為聲旁部首;筆畫數為8。
高(音gāo)是由“亠”和“高”兩個部首組成,其中“亠”為上部部首,表示籠罩;“高”為本義部首,表示高度;筆畫數為10。
隆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甲骨文時期,并且這個字形演變過程中沒有太大的變化,一直沿用至今。
在繁體字中,隆字與簡體字相似,保持了其最初的字形,并沒有太多的變化。
在古代寫隆字時,筆畫可能存在一些變化。例如在金文中,隆字的寫法較為獨特,由上下兩個部分組成。上部分由幾個與“爻”形相似的橫線和豎線組成,下部分則類似于現代隆字的右邊那部分。
1. 他的身材隆高,令人印象深刻。
2. 這座建築隆高聳立,成為城市的地标。
3. 他以崇高的品德和才華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 組詞:隆起、隆重、高大、高聳。
- 近義詞:高大、崇高、莊嚴。
- 反義詞:低矮、謙遜、卑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