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觚牍的意思、觚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觚牍的解釋

供書寫的木簡。亦指書翰。 唐 柳宗元 《唐故給事中皇太子侍讀陸文通先生墓表》:“ 孔子 作《春秋》,千五百年……秉觚牘,焦思慮,以為論注疏説者,百千人矣。” 元 馬祖常 《壯遊八十韻》:“童子操觚牘,價重麒麟罽。”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觚牍”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複合詞,由“觚”和“牍”兩個字組合而成,主要用于指代古代書寫用的簡牍或木簡,也引申為簡樸的書寫形式或文風。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


一、單字釋義

  1. 觚 (gū)

    • 本義:古代一種盛酒的青銅器皿,口部與底部呈喇叭形,腹部細長,盛行于商周時期。
    • 引申義:因觚的棱角分明,古人将其形狀借用于書寫載體,演變為多面棱柱形的木簡(通常為六面或八面),便于刻寫文字。
    • 文獻依據:

      《說文解字》:“觚,鄉飲酒之爵也……一曰觚,木簡也。”

      《漢書·藝文志》載“削觚為書”,指削制木簡以書寫。

  2. 牍 (dú)

    • 本義:古代書寫用的狹長木片或竹片,即“簡牍”。
    • 引申義:泛指文書、書信或公文。
    • 文獻依據:

      《說文解字》:“牍,書版也。”

      《論衡·量知》稱“斷木為椠,析之為闆,力加刮削,乃成奏牍”。


二、複合詞“觚牍”釋義

核心含義:

指古代以棱柱形木簡(觚)和長方形木片(牍)為載體的書寫材料,是紙張普及前的主要文字記錄工具。

引申含義:

  1. 書寫形式:泛指簡樸、原始的書寫方式或文體。
  2. 文化象征:象征早期中華文明的文字傳承載體,體現“文以載道”的傳統。

文獻例證:


三、文化内涵與曆史價值

  1. 書寫史意義:

    觚牍是簡牍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商周至漢晉時期廣泛用于律法、文書、典籍記錄(如居延漢簡、敦煌漢簡),為研究古代政治、經濟提供一手史料。

  2. 文學象征:

    文人常以“觚牍”代指質樸剛健的文風,如陸機《文賦》稱“銘博約而溫潤,箴頓挫而清壯;頌優遊以彬蔚,論精微而朗暢”,其精神與觚牍的簡練一脈相承。


四、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釋“觚牍”為“古代書寫用的木簡”,引《漢書》《說文解字》為據。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釋義強調其作為書寫載體的功能,并注明“觚”由酒器演變為簡牍的曆程。

  3.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詳釋“觚”“牍”字形演變與詞義關聯,為考據學核心文獻。

(注:因平台限制未提供鍊接,文獻來源可于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官網或國家圖書館數據庫檢索。)

網絡擴展解釋

“觚牍”是一個漢語詞彙,讀作gū dú,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指古代供書寫的木簡,後泛指文書、書翰。最初為官員上奏的官方文書,用于向上級彙報事務或請求決策,體現古代行政文書的權威性。

2.詳細解釋

3.曆史背景

作為古代文書制度的産物,觚牍反映了早期文字記錄的載體形式,其使用常見于秦漢至唐代,是研究古代文獻和行政制度的重要參考。

4.相關術語

“觚牍”既指具體的書寫材料,也代指文書内容,兼具實用與象征意義,是漢語中體現古代文化特色的詞彙。如需進一步考證文獻用例,可參考唐代柳宗元、元代馬祖常的作品。

别人正在浏覽...

按練腌臜白墳白鹿紙剝亂卑弊貝阙珠宮長明燈朝真籌酌出孝詞價奠鼎調役冬溫夏凊鬥筍翻思非名豐角浮動彙率甘服剛勁高速拐腿翯翯講理信矯飾校樣季子裘句剝搕拌诳眩枯臞老路列支敦士登淩躐栗如留州六铢紗旅占昵交弄玄虛潑剌葡桃豈奈曲調上靈盛寵神魄攝守肅陳太漠亭侯退席危途誣控校刊狎興錫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