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書寫的木簡。亦指書翰。 唐 柳宗元 《唐故給事中皇太子侍讀陸文通先生墓表》:“ 孔子 作《春秋》,千五百年……秉觚牘,焦思慮,以為論注疏説者,百千人矣。” 元 馬祖常 《壯遊八十韻》:“童子操觚牘,價重麒麟罽。”
“觚牍”是一個漢語詞彙,讀作gū dú,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釋:
指古代供書寫的木簡,後泛指文書、書翰。最初為官員上奏的官方文書,用于向上級彙報事務或請求決策,體現古代行政文書的權威性。
作為古代文書制度的産物,觚牍反映了早期文字記錄的載體形式,其使用常見于秦漢至唐代,是研究古代文獻和行政制度的重要參考。
“觚牍”既指具體的書寫材料,也代指文書内容,兼具實用與象征意義,是漢語中體現古代文化特色的詞彙。如需進一步考證文獻用例,可參考唐代柳宗元、元代馬祖常的作品。
《觚牍》是一個具有古典文化色彩的詞彙,它的意思是指木制的書盒或書匣。這個詞可以分成兩個部分進行拆分:
- 觚(gū):木制器皿,即用來盛放書籍的木盒。
- 牍(dú):牍字的本義是木片,古代用來寫字和記事。
所以,《觚牍》的意思就是用木制器皿盛放書籍的木盒。
它的部首和筆畫分别是木(拆分部首)+ 角(筆畫:4)和牛(拆分部首)+ 大(筆畫:3)。
《觚牍》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器皿名稱,正式使用可以追溯到唐代。它多用來表示古代的書箱、書匣或櫃子。在古代,人們将文書和文件存放在觚牍中,方便保管防止破損。
《觚牍》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差異。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在略有不同。《觚牍》的古體字寫法為「覯簬」,其中「覯」表示對準、對視的意思,表示觚有對稱的特點;「簬」表示木的束帶形狀,也是表示木制器皿的一種象形字形式。
1. 他從老家帶來了一隻保存了百年的觚牍,上面記錄着許多祖先的事迹。
2. 博物館展示的文物中有一件精緻的唐代觚牍,讓人們了解到了古代的文化和曆史。
3. 這個裝有古籍的觚牍非常珍貴,需要特别小心保管。
組詞:觚牍箱、木觚、牍箱。
近義詞:木匣、木盒、筆匣。
反義詞:布袋、蕈匣(蘑菇形的匣子,一種用來煙熏食物的容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