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空的光景。 南朝 梁 江淹 《始安王拜征虜将軍南兖州刺史章》:“不悟旻靈拂采,霄景汰色。” 胡之骥 注:“霄,霄漢也。景,光也。”《雲笈七籤》卷九六:“霄景結空構,乘虛自然征。”
“霄景”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霄景”指高空的光景或雲霄之風光,多用于描繪天空的壯麗景象。其中,“霄”指高空的雲氣或天穹(如“霄漢”),“景”則為光色或景象的組合。
詞源構成
由“霄”(天空)和“景”(景色)組成,字面可理解為“天空的景色”。南朝梁代江淹的《始安王拜征虜将軍南兖州刺史章》中“霄景汰色”一句,胡之骥注解為:“霄,霄漢也;景,光也”,強調高空的光色交融。
文學引用
道教典籍《雲笈七籤》卷九六中的“霄景結空構,乘虛自然征”,描繪了高空景色的缥缈與自然之态,體現其詩意化用法。
延伸含義
現代語境中,該詞也可引申為泛指美麗的自然景色,如雲霞、星辰等天空中的視覺意象。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南朝文學研究資料。
《霄景》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高天的景色、天空的景色。
《霄景》的部首是雨,并且它有17個筆畫。
《霄景》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中,如《廬山謠》等。在這些作品中,霄景被用來形容天空的壯麗景色。
《霄景》的繁體字是「霄景」。
在古時候,漢字《霄景》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具體形體可能需要通過文獻考證。
1. 那天晚上,夜空中的霄景美得讓人陶醉。
2. 登上山頂,可以俯瞰霄景,感受大自然的壯麗之美。
1. 霄壤:指天空和大地,形容景色遼闊。
2. 霄騰:形容雲彩升騰上升的樣子。
3. 霄漢:指天空,也用來形容遼闊的景色。
天空、蒼穹、虛空。
泥土、大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