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朔漠的意思、朔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朔漠的解释

[desert] 原指北方沙漠地带,有时也泛指北方

今朔漠既定,宜令南单于反其北庭,并领降众。——《后汉书·袁安传》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唐· 杜甫《咏怀古跡》

诸越则桃李冬实,朔莫则桃李夏荣。——宋· 沈括《梦溪笔谈》

详细解释

北方沙漠地带。《后汉书·袁安传》:“今朔漠既定,宜令南单于反其北庭。” 南朝 宋 谢惠连 《雪赋》:“於是河海生云,朔漠飞沙。” 唐 杜甫 《咏怀古迹》之三:“一去 紫臺 连朔漠,独留青塚向黄昏。” 清 王韬 《答强弱论》:“ 元 明 版图,迥逾朔漠。”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朔漠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地理与文化意象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源与基本释义

“朔”本义指北方(《说文解字》:“朔,月一日始苏也”,引申为北方),如《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即指北方的寒气;“漠”指广袤的沙地或荒漠(《说文解字》:“漠,北方流沙也”)。二者合成“朔漠”,特指中国北方广阔的沙漠地带,尤其强调其荒凉、寒冷的地理特征。如《汉语大词典》释义:“泛指北方沙漠地区,亦指塞外之地”。

二、文化意象与文学运用

该词在古典文学中承载着独特的边塞意境:

  1. 荒寒征戍的象征:如杜甫《咏怀古迹》之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以“朔漠”烘托昭君出塞的苍凉氛围。
  2. 边地风物的典型场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瀚海阑干百丈冰”的壮阔景象,即是对朔漠严寒的极致刻画。

三、历史地理的实指范围

历史上“朔漠”多指代蒙古高原及戈壁沙漠周边区域,如《后汉书·南匈奴传》载“匈奴遁走朔漠”,即指匈奴退居漠北之地。这一概念在历代史书中延续使用,成为中原王朝对北方游牧势力活动区域的统称。

四、权威典籍佐证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明确定义为“北方沙漠地区”,并引《宋史》等文献用例。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释义强调其“边塞苦寒之地”的文化内涵。
  3. 《辞源》(修订本):指出其地理范围涵盖“幽州以北的沙漠地带”。

参考文献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2. 杜甫《咏怀古迹》全唐诗注本(中华书局,1999)
  3. 《后汉书·南匈奴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65)
  4.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
  5. 《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15)

网络扩展解释

“朔漠”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shuò mò,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1.基本释义


2.出处与引用


3.用法与例句


“朔漠”一词兼具地理与文学色彩,既特指北方沙漠,又象征北方的苍茫景象,常见于历史文献和诗词,是汉语中典型的意象词汇。

别人正在浏览...

闇当板齿步马擦头皮馋嘴村话大凑荡激荡平掉窝番第飞炮凤灯钢锯告勑公教怪圈官虾蟇和而不唱缓耳架格渐教精到决议客容磕头虫诓诱蜡疗灵昧六出纷飞滤液莽撞没命谜氛命禾千金意愆违气干奇谟轻车熟道却冠入铁主簿上策少年中国学会沈哦失勒时主手诲损人害己索漠泰室擡舁僮仆退朝驼李侮易污泽鲜颷纤隶霄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