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肉身燈的意思、燃肉身燈的詳細解釋
燃肉身燈的解釋
用鐵鈎鈎皮膚,鈎上遍挂燈盞,貯油燃點。一種假借或誤解佛教的“無義苦行”。《資治通鑒·後周世宗顯德二年》“禁僧俗捨身、斷手足、煉指、掛燈、帶鉗之類幻惑流俗者” 元 胡三省 注:“掛燈者,裸體,以小鐵鉤徧鉤其膚,凡鉤皆掛小燈,圈燈盞,貯油而燃之,俚俗謂之燃肉身燈。”
詞語分解
- 燃的解釋 燃 á 燒起火焰:自燃。燃料。燃燒。燃點。燃眉之急。 引火點着:點燃。燃燈。 焚燒 筆畫數:; 部首:火; 筆順編號:
- 燈的解釋 燈 (燈) ē 照明的器具:電燈。路燈。燈火(泛指亮的燈)。燈語(通訊方法之一)。燈标。 其它用途的發光、發熱裝置:紅綠燈。指示燈。酒精燈。 裝飾張挂的彩燈:燈節。燈市。河燈。冰燈。 筆畫數:; 部
專業解析
"燃肉身燈"是一個具有特定宗教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主要源于佛教密宗的一種極端苦行供養儀式。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 基本釋義
指佛教修行者(多為密宗行者)以自己的身體為燈盞,在皮膚上鑽孔或切割,置入燈芯、灌入油脂并點燃,以此作為對佛菩薩的至誠供養,表達舍棄自我、尋求覺悟的決心。其核心在于“以身燃燈”,将肉身視為供品和法器。
二、 宗教内涵與象征
- 最高供養(無上供養): 在佛教觀念中,身體被視為最珍貴的所有物之一。燃肉身燈象征着修行者徹底放下對“我執”(對自我的執着)的貪戀,獻出最珍愛之物供佛,以求無上菩提(覺悟)。
- 代衆生苦: 部分修行者以此極端苦行,象征性地代受衆生苦難,表達大慈悲心,祈願衆生離苦得樂。
- 破除無明: 燃燒的燈火象征智慧光明,以此苦行祈求佛力加持,破除内心的愚癡無明,獲得智慧解脫。
三、 曆史記載與實踐
此修行方式在漢傳佛教,尤其是曆史上的中國佛教(如宋、元、清時期)和藏傳佛教中曾有記載和流傳:
- 文獻記載: 清代文獻如《清史稿》或地方志中,偶有關于僧人或信徒在特定法會(如重大佛誕、祈雨、消災)時進行此類苦行的記錄。
- 儀軌依據: 其思想根源可追溯至《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中“燃身供佛”的典故,以及密宗經典中關于身供養的教義。具體實踐則常依據特定的密宗教法或儀軌。
四、 現代認知與态度
- 非主流與受争議: 燃肉身燈被廣泛認為是極其極端和危險的苦行方式。佛教的根本教義強調“中道”,不鼓勵無益的自殘行為。現代漢傳佛教主流對此普遍持否定或極其謹慎的态度,認為過度傷害身體違背了佛法慈悲、智慧的精神,且易引起社會誤解。
- 精神象征意義: 在現代佛教語境中,“燃肉身燈”更多被解讀為一種象征,強調的是一種為法忘軀、徹底奉獻的精神,而非鼓勵實際的肉體傷害。修行者更注重通過持戒、禅修、智慧觀照等方法來“燃燒”煩惱習氣。
- 與“燃指供佛”的區别: 需注意與相對常見的“燃指供佛”(點燃手指或斷指供養)區分。“燃指”雖也是苦行,但程度和危險性通常低于全身性的“燃肉身燈”。
權威參考來源:
-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編): 對“燃身”等條目有詳細解釋,追溯其經典依據和曆史背景。 (權威佛教工具書)
-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在相關佛教史、密宗儀軌或苦行條目中會涉及對此類實踐的解釋和評價。 (綜合性佛教權威參考書)
- 《中國佛教通史》(賴永海 主編): 在論述特定曆史時期(如宋元明清)的佛教實踐時,可能會提及此類現象的存在及其社會文化背景。 (權威佛教史著作)
- 《摩诃止觀》研究(相關學術論文): 智者大師在《摩诃止觀》中論述修行方法時,對極端苦行持保留态度,相關研究有助于理解漢傳佛教主流對此的看法。 (代表性佛教論典及研究)
- 清代宮廷檔案/地方志(如《清實錄》、地方《宗教志》): 作為曆史記錄的原始材料,可能包含零星的相關記載。 (曆史文獻證據)
“燃肉身燈”是一個源于佛教密宗、具有強烈宗教犧牲色彩的術語,指以點燃自身血肉作為最高供養的極端苦行。它象征着破除我執、至誠供佛和代衆生受苦的精神,曆史上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偶有實踐記載。然而,在現代佛教認知中,它因其極端性和危險性而受到廣泛質疑,主流觀點強調其精神象征意義而非實際效仿,并認為其不符合佛教中道精神和慈悲智慧的根本教義。
網絡擴展解釋
“燃肉身燈”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其解釋需結合曆史背景和語義演變:
一、原始含義(佛教苦行實踐)
指古代佛教中一種極端的苦行方式,具體表現為用鐵鈎刺穿皮膚,懸挂燈盞并點燃,以此作為修行或供奉的儀式。此行為被後周世宗視為“無義苦行”,于顯德二年(公元955年)明令禁止。元代胡三省在《資治通鑒》注中詳細描述了這一習俗的殘酷性。
二、引申含義(成語化表達)
部分現代詞典将其引申為成語,比喻為信仰、正義或集體利益而自我犧牲的精神,如“用身體點燃燈火照亮他人道路”。但這種解釋更多是語義的文學化擴展,與原始含義存在差異。
三、語義辨析
- 曆史實踐:屬于被官方禁止的宗教行為,強調肉體痛苦(低權威性網頁普遍提及)。
- 現代比喻:強調精神奉獻,屬于後起的象征性解讀(僅提及)。
四、權威性說明
高權威性來源(如漢典、國學大師)均以原始苦行解釋為主,建議優先參考此類釋義,而比喻義需結合語境謹慎使用。
别人正在浏覽...
阿負案發拜手邦寶冰夷層見錯出察隻盜耕端靖斷章取意堆垜峨阙法例輔将婦學瓜戍龜隂田喝掇歡團花生豆回天之力矐睒家節講禮皭然揭債金章孔宣款打朗奧掠理冷水列嶂離構瀝溜靈壁龍目鸾翅髦傑名父俳說敲牙瓊軒丘落秋勢桑谷商李少文畲耕樹果稅務題劒侻順脫尾外區婉佞微課小斂小绺兮甲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