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白纻歌的意思、白纻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白纻歌的解釋

樂府 吳 舞曲名。始于 晉 代的《白紵舞》。始于 晉 代的《白紵舞》。 南朝 梁 沉約 有《四時白紵歌》。 清 謝遵王 《吳中感興》詩:“兩月 金閶 住,聽殘《白紵歌》。”參見“ 白紵舞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白纻歌》是樂府詩題名,屬于《舞曲歌辭》類,其含義和特點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1. 詞源與起源
    “白纻”指白色麻織物,因舞者身着白纻制成的袍巾而得名。該曲起源于吳地民間舞蹈,後被采入宮廷樂府,成為正式舞曲。最早的歌辭見于晉代《白纻舞歌》,以七言詩形式描繪舞姿之美與歌舞升平景象。

  2. 内容演變

    • 早期:多贊頌舞姿柔美、宴會盛況,如南朝張率詩中“歌舞并妙會人情”的描寫。
    • 後期:文人拟作逐漸融入諷喻,如唐代王建借吳王荒淫暗諷宮廷奢靡,李白則通過歌舞場景揭露統治者享樂生活。
    • 主題擴展:部分作品(如湯惠休《白纻歌三首》)突破傳統,以男女相思為主題。
  3. 藝術特色

    • 語言婉約,常用“玉钗”“秋風”“明月”等意象烘托氛圍;
    • 注重聲韻節奏,如“依弦度曲婉盈盈”體現音樂性;
    • 部分詩作通過晝夜對比(如“夜天燑燑不見星”與“月明燈光兩相照”)強化諷喻效果。
  4. 代表詩人
    晉代以來,鮑照、李白、王建、張籍等均有拟作,其中李白版本因融合邊塞意象(如“胡風吹天飄塞鴻”)而獨具一格。

該詞既指具體的樂府舞曲,也泛指以白纻舞為題材的詩歌,兼具藝術審美與社會批判雙重價值。若需了解具體詩作,可參考《樂府詩集》或張率、李白等人的拟作。

網絡擴展解釋二

白纻歌(bái zhù gē)這個詞指的是古代漢族出嫁時所穿的一種白色細布的歌衣。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該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 拆分部首:白(bái)的部首為日(rì), 纻(zhù)的部首為纟(sī) - 筆畫:白(bái)共有五畫,纻(zhù)共有七畫 《白纻歌》來源于古代漢族婚禮習俗,是指新娘在婚禮上穿着的一種細布歌衣。這種衣服通常以白色為主,象征着純潔和喜慶。在婚禮上,新娘穿着白纻歌,配合着歌舞表演,展示出青春美麗和喜悅的心情。 繁體字中,《白纻歌》的字形與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書寫方式略有不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白纻歌》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早期的甲骨文中,白(bái)通常用象形字表示,象征着顔色的明亮。而纻(zhù)是由纟(sī)和主(zhǔ)兩個字組合而成,表示一種細綿的纖維。在古代漢字發展的過程中,這些字形逐漸演變為現代的字形。 以下是一個例句: 新娘穿着一襲白纻歌,宛如仙子下凡。 其他與《白纻歌》相關的詞彙有: - 衣裳、嫁衣、新娘禮服(組詞) - 純潔、莊重、喜慶(近義詞) - 髒衣、陳舊、丑陋(反義詞) 希望以上回答能滿足您的需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