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傳·僖公四年》:“攘公之羭。” 杜預 注:“攘,除也。羭,美也。”本謂有損美名。後多以“攘羭”為掠美之意。 唐 李商隱 《為荥陽公桂州謝上表》:“敢伐善以攘羭,固盡誠於養棟。”
“攘羭”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成語,其含義存在兩種解釋,需結合語境理解:
基本含義與演變
根據《左傳·僖公四年》中“攘公之羭”的記載,杜預注:“攘,除也;羭,美也。”原指“除去美好事物”(有損美名),後引申為“掠美”,即奪取他人功勞或聲譽。例如唐代李商隱在《為荥陽公桂州謝上表》中寫道“敢伐善以攘羭”,即表達了對掠美行為的謙遜态度。
可能的混淆解釋
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消滅外敵或邪惡勢力”,這可能是與另一成語“攘敚”(ráng jiǎo,意為消除外患)混淆所緻。需注意區分兩者。
字義分解
使用場景: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描述對他人功績的侵占,或自謙時表示不敢居功。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發音:rǎng yú(“羭”讀yú,非yōu)。
建議:若需學術引用,推薦以《左傳》及杜預注的原始釋義為準,并注意與“攘敚”區分。
攘羭(ráng yāo)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由“攘”和“羭”兩個字組成。它具有多個意思,其中最常見的是指消除邪惡、驅除妖魔鬼怪。
攘(ráng)是由“手”和“穴”兩個部首組成,它的基本意思是用手進行某種行動。攘字一共有4畫。
羭(yāo)是由“羊”和“刀”兩個部首組成,它的基本意思是狡猾、兇惡的樣子。羭字一共有11畫。
攘羭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盤古開天辟地。當時天地初開,人間誕生了一些兇惡的妖魔鬼怪,危害人類安全。為了保護人類,中華先民就采取措施,消除這些妖魔鬼怪,保護人們的生命財産安全。後來,攘羭的意義逐漸延伸為除去一切惡劣、有害的事物。
在繁體字中,攘羭的寫法為「攘羂」。
古時候,攘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差異,是「讓」的舊字形。而羭字的古代寫法為「绫」。這些寫法隨着時間的推移,漸漸改變為現代的形式。
以下是一些使用攘羭的例句:
1. 荊轲非常英勇,他用計謀攘羭,為國家除去了一個危害。
2. 我們要時刻警惕那些攘羭之輩,保持社會的安定和平。
組詞:攘除、攘散、消攘
近義詞:驅魔、除妖
反義詞:保留、收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