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帶子。 南朝 陳 徐陵 《<玉台新詠>序》:“方當開茲縹帙,散此縚繩,永對翫於書帷,長循環於纖手。”
“縚繩”是古代漢語中表示絲帶子的詞彙,具體釋義如下:
基本解釋: 指用絲線編織成的裝飾性帶子,常用于系束書卷、衣物或器物裝飾。
文獻例證:
字形辨析: “縚”為“縧”的異體字,二者均讀作tāo,指絲織的扁平裝飾帶;“繩”則指廣義的帶子。該詞屬于古代書面用語,現代漢語中多使用“絲帶”等替代表達。
縚繩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繩索。縚繩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糸(mì)部,代表絲綢;右上是占(zhàn)部,代表絆。縚繩的拆分筆畫數是15畫。
縚繩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它的繁體字形為縕纏,其中的纏部表示纏繞、纏繞在一起的樣子,和繩索的特性相對應。
在古時候,縚繩的寫法稍有不同。古代将縚繩的成字形寫作「縢縚絛」,這種寫法将繩索的形态更加直觀地表現出來。
1. 他用縚繩綁住了行李,以免在旅途中丢失。
2. 這根縚繩非常結實,可以用來攀登陡峭的山峰。
縚繩可以和其他字搭配組成不同的詞語,例如:縚絲(細絲)、縚結(纏結)、縚索(繩索)等。
縚繩的近義詞有縚索(繩索)、繩子、索子等,它們都是用來表示繩索的意思。相反地,縚繩的反義詞可以是斷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