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帶子。 南朝 陳 徐陵 《<玉台新詠>序》:“方當開茲縹帙,散此縚繩,永對翫於書帷,長循環於纖手。”
"縚繩"為"縧繩"的異體寫法,本義指用絲線編織的扁平帶狀物。《漢語大詞典》記載:"縧,絲編帶也。古作'縚'",其字形由"糸"(絲)與"舀"(凹陷)構成,原指編織絲帶時經線凹陷的工藝特征。作為古代服飾重要配件,《禮記·内則》記載"織纴組紃"即包含絲縧編織技藝。現代主要指兩類物件:一是服飾裝飾帶,如《紅樓夢》第三十五回描寫的"五色絲縧";二是系物繩索,《天工開物》提及船舶使用"縧繩系錨"。該詞在《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規範為"縧"字,但古籍文獻中仍保留"縚"的寫法。
“縚繩”是古代漢語中表示絲帶子的詞彙,具體釋義如下:
基本解釋: 指用絲線編織成的裝飾性帶子,常用于系束書卷、衣物或器物裝飾。
文獻例證:
字形辨析: “縚”為“縧”的異體字,二者均讀作tāo,指絲織的扁平裝飾帶;“繩”則指廣義的帶子。該詞屬于古代書面用語,現代漢語中多使用“絲帶”等替代表達。
并為一談常恒攙占處身道價疊嶺層巒東陽瘦斷肢耳熏目染非次服煉覆塞浮觞脯修官次桄榔須故栖後半生花翎誨函建丑月簡發檢脩謹悫贶贈連城璧料猜嵺嵺論請旅費麽波米襄陽默視莆田前歲契合金蘭輕金屬青林客青年會遒拔旗織拳鬭散官三已三竺删節本勺子設境睡草睡車俗劣梭過宿師停業微曲溫家鏡蝦蟇陵線圈險種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