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history of poetry]∶詩歌發展的曆史
(2) [poetry of historic significance]∶指反映一個時代的面貌、具有曆史意義的詩歌,如杜甫的詩歌
(1).前人的詩作。《宋書·謝靈運傳論》:“至於先士茂製,諷高歷賞, 子建 函京 之作, 仲宣 霸 岸之篇, 子荊 零雨之章, 正長 朔風之句,并直舉胸情,非傍詩史,正以音律調韻,取高前式。” 南朝 齊 王融 《議給虜疏》:“今經典遠被,詩史北流, 馮 李 之徒,必欲遵尚。”
(2).指能反映某一時期重大社會事件有曆史意義的詩歌。 唐 孟棨 《本事詩·高逸》:“ 杜 ( 杜甫 )所贈二十韻,備叙其事,讀其文,盡得其故跡。 杜 逢 祿山 之難,流離 隴 蜀 ,畢陳於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時號為詩史。” 清 王士禛 《香祖筆記》卷五:“﹝ 王弘祚 ﹞為戶部尚書時,嘗屬餘選 張含 《禺山集》。餘尤喜集中《潁川侯祠》一篇,足稱詩史。”
(3).泛指能反映社會現實的其他樣式的文學作品。 魯迅 《<且介亭雜文>序言》:“這一本集子和《花邊文學》,是我在去年一年中,在官民的明明暗暗,軟軟硬硬的圍剿‘雜文’的筆和刀下的結集,凡是寫下來的,全在這裡面。當然不敢說是詩史。”
(4).詩歌的發展曆史。《羊城晚報》1984.9.5:“翻開 華夏 詩史,即可看到,每當曆史處于重大轉折的關頭,都有一批‘以詩魂壯國魂’的嘔心瀝血之作問世。”
詩史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包含三重内涵,兼具文學與史學價值:
指反映時代風貌的詩歌作品
指以詩歌形式真實記錄曆史事件、社會變遷或時代精神的文學作品。這類詩歌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特質,通過藝術化手法留存曆史細節,如戰亂、民生、政治動蕩等。
例證:杜甫的《三吏》《三别》詳細描繪了安史之亂中百姓的苦難,被譽為“詩史”典範。
詩歌發展史的簡稱
泛指詩歌藝術從起源到演變的曆史進程,涵蓋不同時期流派、代表詩人及作品風格。
例證:研究“唐詩宋詞演變史”即屬于詩史範疇。
對特定詩人的史學評價
指詩人因作品深刻反映時代而獲得的曆史定位,強調其作品的史料價值。
例證:杜甫因詩歌對唐代社會全景式記錄,被後世尊為“詩史”。
《漢語大詞典》
定義“詩史”為“能反映某一時期重大社會事件且有曆史意義的詩歌”。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
《中國文學史》(袁行霈主編)
強調杜甫詩歌“提供了戰亂時期的社會檔案,補正史之不足”,确立“詩史”地位。
來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修訂版。
《詩經》研究
《詩經·大雅》中《生民》《公劉》等篇記錄周族遷徙史,被王國維稱為“上古詩史雛形”。
來源:王國維《觀堂集林·殷周制度論》。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陳陶澤中水”直接記錄唐軍兵敗陳陶的慘狀,具軍事史價值。
以詩歌銘刻宋末抗元精神,成為民族氣節的史詩載體。
注:因古籍文獻的原始網絡資源需對應權威機構數據庫(如國家圖書館),此處未提供鍊接以确保來源可靠性。建議通過學術平台(如CNKI)檢索相關文獻。
“詩史”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所差異,以下是詳細解釋:
“詩史”最初特指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因其詩歌真實記錄了安史之亂時期的社會動蕩與民生疾苦,具有強烈的曆史紀實性。唐代孟棨在《本事詩》中最早提出這一說法:“杜(甫)逢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于詩……故當時號為‘詩史’。” 杜甫的《三吏》《三别》等作品,正是通過個人經曆反映時代全貌的典型例證。
詩歌發展曆史
指中國詩歌從先秦至現代的演變曆程,如《詩經》、唐詩、宋詞等均屬詩史研究範疇。陸侃如、馮沅君所著《中國詩史》即系統梳理了這一脈絡。
反映時代面貌的詩歌
泛指以重大曆史事件或社會現實為背景的詩歌作品。例如,杜甫詩歌因深刻展現唐代由盛轉衰的過程,被視為“詩史”的典範。
其他文學形式的延伸
在現當代語境中,“詩史”也可指代反映社會現實的小說、戲劇等文學作品。
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若涉及唐代文學,多指杜甫;若讨論文學史,則指詩歌發展脈絡;在現當代批評中,可能擴展至其他現實主義作品。
如需進一步了解杜甫詩歌或中國詩歌史,可參考《中國詩史》等專著。
敖客拜茶背偻不矜不克陳托馳赴臭子兒促界打慘大客滴流流冬藏端接風府分心庚帖宮奚鬼迷黃锺瓦缶扈簿鹄觀回天之力檢勘節録季絹經過倦緻跼步昆山腔靈籥溜須離縰麻痹大意蟒蛇蠻鞾瞀憂幪幪妙計愍兇那落迦奴子七死八活七言體三火尚小雲山水窟世嫡試樣說千說萬四書五經聽履聽天安命童謡退役土煙為久五鐘相映成趣崤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