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ke one's home; preserve one's life; find a secure jobe; take shelter] 安身,存身
幾無立身之地。——《廣東軍務記》
(1).處世、為人。《孝經·開宗明義》:“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史記·太史公自序》:“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周書·李和傳》:“ 宇文慶和 ,智略明贍,立身恭謹,累經委任,每稱吾意。” 唐 寒山 《詩》之一○一:“立身既質直,出語無諂諛。” 魯迅 《華蓋集·論辯的魂靈》:“是處世的寶訓,立身的金箴。”
(2).立足;安身。《太平廣記》卷四二七引 唐 張讀 《宣室志·李徵》:“吾子以文學立身,位登朝序,可謂盛矣!”《平山冷燕》第十一回:“ 宋信 在 揚州 ,被 冷降雪 在 陶進士 、 柳孝廉 面前出了他的丑後,而傳出來人人嘲笑,故立身不牢。”
“立身”一詞在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安身、存身
指在物質層面找到生存立足之地,常見于“無立身之地”等表達。例如《廣東軍務記》中“幾無立身之地”即描述生存空間的窘迫。
站立、挺起身子
在古漢語中可指字面意義的站立動作,如《紅樓夢》中“賈琏忙也立身”即此意。
處世與為人
強調個人道德修養與社會行為準則。《孝經》提到“立身行道,揚名後世”,指通過修身立德實現人生價值;《史記》也提到“孝終于立身”,将立身視為道德實踐的終點。
立足與成就
可指在特定領域建立根基,如唐代《宣室志》中“以文學立身”,即以學問成就自身事業。
魯迅在《華蓋集》中以“立身的金箴”探讨處世哲學,賦予該詞更多思辨色彩。
“立身”既包含生存層面的安身,更強調道德、事業等精神層面的建立,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個人成長的重要概念。
立身是一個漢語詞語,用于形容一個人的立場、處事态度以及道德觀念。它指的是一個人樹立自己的人格、道德和價值觀,以在各種場合下展示出正确、堂堂正正的形象。
立身的部首是“立”字的第一筆,“立”字的拼音是li4,總共有四劃。
立身這個詞的來源可追溯到《論語·子路》:“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這句話意思是,好色比好德更能引起别人的注意。所以,有人批評好色的人沒有立身之本,表示道德不夠高尚。
繁體字中,“立身”一詞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立字的筆畫順序是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當時的立字寫法與現在相比稍有不同,但整體形狀依然可辨。“立”字形狀穩定,用以表達垂直、堅定的意義。
1. 他立身高尚,一直以正直而聞名。 2. 這位領導在工作中立身嚴謹,為大家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3. 她以誠懇的态度立身事業教育領域,受到學生和家長的贊賞。
立場、立志、立德、立功、立功立業、自立、立己達人、立足點、立定、極力維護個人的立身處事方針。
立業、立德修身、立身立命、立己達人等。
頹廢、無為、堕落、放任、流于表面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