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時憲的意思、時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時憲的解釋

(1).《書·說命中》:“惟天聰明,惟聖時憲。” 孔 傳:“憲,法也。言聖王法天以立教。”謂以天為法建立法制。後稱當時的教令為時憲。《藝文類聚》卷三六引 晉 潘嶽 《許由頌》:“通於時憲,頃匡不盈。”

(2).即時憲曆。《清史稿·時憲志一》:“ 睿親王 言:‘宜名《時憲》,以稱朝廷憲天乂民至意。’”參見“ 時憲曆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時憲(shí xiàn)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内涵的複合詞,主要包含兩層核心含義:

  1. 指代曆法,尤指官方頒布的曆法

    “時”指天時、時節,“憲”有法則、規範之意。合稱“時憲”即指依據天象變化制定的時間法則,特指國家欽定、頒行天下的曆法。此義項源于中國古代“敬授民時”的傳統,強調曆法對農事、祭祀等社會活動的指導作用。清代順治二年(1645年)由傳教士湯若望等人主持修訂的官方曆法即命名為《時憲曆》,後成為清代曆法的代稱。

  2. 引申為“頒布曆法”或“遵行天時法則”

    作為動詞使用,“時憲”可表示朝廷向天下頒布曆法的行為,如《清史稿》載:“順治元年…修正曆法,名曰《時憲曆》…頒行天下。” 同時,也蘊含順應自然規律、遵循時序的哲學思想,如《尚書·堯典》“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即體現此理念。

權威來源參考:

  1.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時憲”詞條釋義及《時憲曆》相關記載。
  2. 《尚書·堯典》(中華書局點校本):關于制定曆法以指導民事的經典論述。
  3. 《清史稿·時憲志》(中華書局标點本):清代《時憲曆》的制定與頒行過程。
  4. 康熙《禦制數理精蘊》:“今特命監臣考訂,著為《時憲曆》,以昭劃一。”體現官方命名依據。

網絡擴展解釋

“時憲”是一個具有曆史和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詞源與基本解釋

  1. 經典出處
    源自《尚書·說命中》的“惟天聰明,惟聖時憲”,意為聖王效法天道建立法制。其中“憲”即“法”,強調以天為準則制定國家教令。

  2. 引申含義
    後泛指當時的政令或法典,如晉代潘嶽《許由頌》中“通於時憲”即指符合當世法規。

二、擴展含義

作為成語,“時憲”還包含時代適應性的哲學思想,指根據社會發展需求調整法律,體現“法隨時變”的理念。例如清代《時憲曆》的命名,便蘊含“順應天意、治理百姓”的意圖。

三、實際應用

  1. 曆法領域
    清代将西洋曆法與中國傳統曆法結合,定名《時憲曆》,取代《大統曆》,成為官方曆法。

  2. 現代語境
    當代多用于曆史文獻研究,或借喻政策法規需與時俱進,如“時憲精神”可指制度創新意識。


提示:若需查閱《尚書》原文或《時憲曆》具體内容,可參考、2、5中的典籍引述。

别人正在浏覽...

巴漢稖頭背地避風波競踩高竿儳然吹劍首出于無奈聰識到會蹈其覆轍打水不渾大搖大擺都堂訪樂芳氣鋼精共門鈎梯悍鸷皇祖回說見知法劫迫潔晰謹按經堂懇款殼族口銜天憲跨鼓廥倉诓言詐語鹿床盟兄弟門路偭規越矩磨斵排兒披戴青牛文梓七彎八拐泉華人頭稅潤膩神迹石錢私茶松薪太公帑項潭水同經望履萬口一辭蔚然成風穩丕丕五運西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