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書·說命中》:“惟天聰明,惟聖時憲。” 孔 傳:“憲,法也。言聖王法天以立教。”謂以天為法建立法制。後稱當時的教令為時憲。《藝文類聚》卷三六引 晉 潘嶽 《許由頌》:“通於時憲,頃匡不盈。”
(2).即時憲曆。《清史稿·時憲志一》:“ 睿親王 言:‘宜名《時憲》,以稱朝廷憲天乂民至意。’”參見“ 時憲曆 ”。
“時憲”是一個具有曆史和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經典出處
源自《尚書·說命中》的“惟天聰明,惟聖時憲”,意為聖王效法天道建立法制。其中“憲”即“法”,強調以天為準則制定國家教令。
引申含義
後泛指當時的政令或法典,如晉代潘嶽《許由頌》中“通於時憲”即指符合當世法規。
作為成語,“時憲”還包含時代適應性的哲學思想,指根據社會發展需求調整法律,體現“法隨時變”的理念。例如清代《時憲曆》的命名,便蘊含“順應天意、治理百姓”的意圖。
曆法領域
清代将西洋曆法與中國傳統曆法結合,定名《時憲曆》,取代《大統曆》,成為官方曆法。
現代語境
當代多用于曆史文獻研究,或借喻政策法規需與時俱進,如“時憲精神”可指制度創新意識。
提示:若需查閱《尚書》原文或《時憲曆》具體内容,可參考、2、5中的典籍引述。
《時憲》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時代的法度和規矩。指的是在某個時代或某個特定曆史階段中所適用的法律、制度或規定。
《時憲》的拆分部首為“日”和“宀”,讀作“時yī”和“憲xiàn”。它由9筆組成。
《時憲》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其中“時”表示時間,表示特定時代的法度和規矩;而“憲”表示憲制、法律。《時憲》的繁體字為「時憲」。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有一些細微的變化。例如,《時憲》的“憲”字,在古時候可能寫作“㫃”或“㫄”。但是,現在的标準漢字寫法為憲(xiàn)。
1. 高度重視《時憲》,對于社會的發展和秩序有着重要的影響。
2. 要遵守《時憲》,不得違反國家法律和規章制度。
時代、憲法、法度、規矩、法律、法規
法規、法度、規則、制度
違法、不合規、非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