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 晉國 樂師。善于辨音。《孟子·離婁上》:“ 師曠 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參閱《左傳》、《國語》、《逸周書》、《莊子》、《呂氏春秋》等書。後以為聽覺超凡,善辨音律的偶像人物。 唐 楊炯 《渾天賦》:“螟何細兮, 師曠 清耳而不聞, 離朱 拭目而無見。”
“師曠”是春秋時期晉國著名樂師,其詞意可從多個角度解析:
一、人物身份 師曠(約前572年—前532年),字子野,自稱“盲臣”或“瞑臣”。他雖為盲人,但精通音律,是春秋時期傑出的音樂家、政治家,被後世尊為“樂聖”。
二、核心特征
三、延伸含義 在部分文獻(如《師曠論學》)中,“曠”被引申為“曠達深遠”,強調其思想境界。但需注意,提到的“形容學問淺薄”屬于罕見或誤用,主流解釋仍以曆史人物為核心。
争議點:關于籍貫存在兩種說法,一為晉國(今山西洪洞),另一為魯國平陽(今山東新泰)。
《師曠》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教師教課非常活躍、開朗、靈活”。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教師的授課風格與方式。
《師曠》的部首是“帀”(師字旁),總共由8個筆畫組成。
《師曠》一詞最早出現在《楚辭·離騷》這篇古代文學作品中。在古代,人們在仰慕和贊美一位開朗、活躍的教師時,常使用這個詞。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師曠”。
在古代,漢字的形态和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師曠》古時的寫法如下:
師:由“十”和“句”組成,形狀類似于現代的“師”字。
曠:由“土”和“⺀”組成,原本表示一種景象,後來引申為“空曠”之意。
1. 這位老師上課時總是師曠自如,同學們非常喜歡他的課。
2. 師曠的教學風格充滿活力,讓學生們對知識更加感興趣。
組詞:師範、教師、師友、師長、師尊
近義詞:活躍、生動、靈活、開朗
反義詞:呆闆、僵硬、死闆、沉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