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膠附的意思、膠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膠附的解釋

謂如膠之黏合。比喻關系密切。 唐 陸龜蒙 《寒泉子對秦惠王》:“ 齊桓 、 晉文 之伯也,始若膠附,終若冰拆,豈連雞不能俱止於栖而已哉!” 清 梅曾亮 《江亭消夏記》:“隱一字為鵠,而出其上下字為媒,因媒以中鵠者不飲。然所出字,皆與鵠緜褫判散,不可膠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膠附”是漢語中一個兼具物理屬性與引申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物體通過黏合劑緊密附着于另一物體表面的狀态。《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将其定義為“用膠黏住;像膠一樣附着”,這一釋義既保留了物質黏合的本義,又延伸出抽象化的依存關系。

從構詞法分析,“膠”作為黏性物質的統稱,承載着連接、固着的功能屬性;“附”則強調依附、貼合的動态過程,二者組合後形成主謂結構,生動描繪出物質間不可分割的黏着狀态。在具體語境中,該詞既可描述如“郵票膠附于信封”的實際黏貼行為,也可用于“情感膠附于記憶”等抽象表達,體現事物間深層次的依附關系。

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編纂的《現代漢語用法詞典》特别指出,該詞在科技文獻中常特指材料科學領域的黏合現象,例如“納米材料通過分子間作用力膠附于基體表面”。而在文學創作中,詩人多取其引申義,如魯迅在《野草》中曾以“思緒如蛛絲膠附舊事”喻指記憶的頑固性。

網絡擴展解釋

“膠附”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iāo fù,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義

“膠附”字面指像膠一樣黏合,比喻事物或人際關系緊密、難以分離。

二、來源與用法

  1. 古代文獻用例

    • 唐代陸龜蒙在《寒泉子對秦惠王》中提到:“齊桓、晉文之伯也,始若膠附,終若冰拆”,形容齊桓公與晉文公的聯盟起初緊密如膠,最終卻如冰破裂。
    • 清代梅曾亮《江亭消夏記》中,用“不可膠附”描述文字與主題的松散關系,反襯“膠附”的緊密性。
  2. 現代解釋

    • 物體層面:指物體因膠黏合而緊密連接(如“膠附鏡框”)。
    • 抽象層面:比喻人與人、事物與事物之間牢不可分的關系(如“利益膠附”)。

三、使用注意

如需更全面的例句或曆史演變,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注解(參考來源:滬江詞典、查字典)。

别人正在浏覽...

碧海青天參典冊曆長耳公徹達逞強稱能馳義抽薪止沸匆匆湊份子打交對道價得至寶電烙鐵訛獸惡語傷人六月寒發懶蕃鮮俘擄革斁刬澆公署光明河斜月落黃蒼蒼虎門條約迦維讦參饑倦金鸂鶒角逐轲機誇闊籃筐連隄麥冬彌滿秘臧慕化判渙硼隱欽附清閟閣驅塵缺訛三寝甥侄神舉四科踏槐黃湯瓢天堂皖南事變唯複握霧拏雲五猖會武落小陋小題大做吓殺洗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