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如膠之黏合。比喻關系密切。 唐 陸龜蒙 《寒泉子對秦惠王》:“ 齊桓 、 晉文 之伯也,始若膠附,終若冰拆,豈連雞不能俱止於栖而已哉!” 清 梅曾亮 《江亭消夏記》:“隱一字為鵠,而出其上下字為媒,因媒以中鵠者不飲。然所出字,皆與鵠緜褫判散,不可膠附。”
“膠附”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iāo fù,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膠附”字面指像膠一樣黏合,比喻事物或人際關系緊密、難以分離。
古代文獻用例
現代解釋
如需更全面的例句或曆史演變,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注解(參考來源:滬江詞典、查字典)。
膠附是一個動詞,指的是物體互相粘附在一起或黏附在其他表面上。
膠附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和“阜”,拆分後的筆畫數為6畫。
“膠附”一詞,最早見于《齊民要術》一書,是在中國古代農業技術著作中出現的。字義上以黏結、粘合為主,形象地描述了物體相互粘連的狀态。
在繁體字中,膠附被寫作「膠附」。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膠附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然而,現代一般沿用了「膠附」的寫法。
1. 紙張濕了以後會容易膠附在一起。
2. 這種膠水可以很好地膠附不同材質的物體。
與膠附相關的詞語有:
1. 粘膠:指粘結、粘附的膠狀物。如:“他用粘膠把紙貼在牆上。”
2. 粘合:指通過膠附将物體粘在一起。如:“他用膠水将木塊粘合在一起。”
與膠附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黏合:指物體相互粘連在一起。如:“這種膠水具有很好的黏合力。”
2. 粘連:指物體黏附、粘附在一起。如:“這張照片被泡水後出現了粘連的現象。”
與膠附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1. 分離:指物體從原本的粘結狀态中分開或隔離開來。如:“她小心地将膠附在一起的紙張分離開來。”
2. 松散:指物體之間沒有牢固的聯繫或結合狀态。如:“這個裝置組件松散,需要重新固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