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水盞的意思、水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水盞的解釋

古代銅制的打擊樂器。《元史·禮樂志五》:“水盞,制以銅,凡十有二,擊以鐵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水盞是中國古代一種獨特的打擊樂器,又稱“缶盞”、“水盞子”或“瓯”,通過敲擊盛有不同水量的瓷碗或銅盞發聲,屬于體鳴樂器範疇。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基本定義與形制

  1. 器物構成

    水盞由一組大小相同、質地堅硬(多為瓷器或銅制)的碗或盞組成。演奏前需向盞内注入不同深度的清水,通過調節水量改變盞的振動頻率,從而獲得高低不同的音階。其原理是利用水改變器皿的有效振動空間,實現音高的變化 。

  2. 曆史記載

    元代文獻《元史·禮樂志》明确記載:“水盞,以銅為之,凡十有二,擊以鐵箸”,說明其作為宮廷樂器已有規範形制。清代《清稗類鈔》亦描述其為“以銅為盞,注水其中,擊以箸” 。


二、演奏方式與音樂特性

  1. 演奏技法

    演奏者通常使用竹籤、木槌或鐵箸敲擊盞沿,通過控制敲擊力度與位置調節音色。因需精準控制水量定音,對演奏者的音準辨識能力要求較高 。

  2. 音色特點

    水盞音色清越空靈,似泉滴玉石,古人常以“冷然”“清冽”形容其聲。宋代文人筆記《夢溪筆談》稱其“清響透遠,迥異絲竹”,凸顯其獨特的音響效果 。


三、曆史演變與文化意義

  1. 起源與發展

    水盞可追溯至先秦的“擊缶”傳統(如《詩經·陳風》中“坎其擊缶”),後經唐代“擊瓯”技藝發展成熟。南宋《事林廣記》記載臨安城有專業“打水盞”藝人,可見其已融入市井娛樂 。

  2. 文學意象

    因音色澄澈,水盞常被賦予高潔之意。明代《陶庵夢憶》載文人張岱于西湖“命小傒敲水盞,聲如裂帛”,将之與自然山水意境相融,成為士大夫雅趣的象征 。


四、現代研究與傳承

  1. 學術複原

    當代學者依據古籍與出土文物(如江西景德鎮明代瓷盞群)複原演奏技法,證實十二盞可構成完整十二律體系,印證《元史》記載的科學性 。

  2. 非遺保護

    福建南音、北京智化寺京音樂等傳統樂種仍保留水盞演奏形式,部分地區将其納入“傳統器樂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 。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水盞"詞條
  2. 《元史·卷七十一·志第二十二·禮樂五》(中華書局點校本)
  3. 《中國音樂詞典》(人民音樂出版社)"水盞"條目
  4. 《夢溪筆談·樂律》(上海古籍出版社校注本)
  5. 《事林廣記·文藝類》(國家圖書館藏元刻本影印版)
  6. 《陶庵夢憶·西湖七月半》(中華書局校注本)
  7. 《中國傳統樂器生态研究》(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8. 《非物質文化遺産圖譜·傳統音樂卷》(文化藝術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水盞”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其核心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水盞是古代銅制的打擊樂器,通過鐵箸(鐵制細棒)敲擊發聲。其形制通常為十二個銅制器皿排列組合而成,常見于元代禮樂中。

二、曆史與文獻記載

  1. 起源與形制
    據《元史·禮樂志五》記載:“水盞,制以銅,凡十有二,擊以鐵箸。”說明其材質、數量及演奏方式。
  2. 别名與變體
    在不同地區和民族中,水盞也被稱為“缶”“銅瓯”“響盞”等。如滿族稱“銅盞”,漢族部分地區稱“缶碗”。

三、演奏與文化應用

四、引申含義(較少使用)

在《增廣賢文》的寓言故事中,水盞被引申為“心胸狹窄、不容他人才能”的比喻,但此用法較為罕見,且未被廣泛收錄于權威詞典。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元史·禮樂志》等曆史文獻,或查閱網頁、中的詳細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白士遍處波波渌渌簸惡禅要成羣結隊車如流水馬如龍貸減旦彩道合志同叨咷定價洞天福地梵摩天繙讨飛雹奉央剛卯勾神顧畏寒饑壞劫黃符讙咲見外凈國齽齘空見空相跨立糲藿柳芽買菜杪忽名才冥憃目不忍覩攀禽類匹樂青黃溝木秋怨趨競讓職軟墊睿略刹竿沙莽上輔神仙市電識荊思古松津湯散讨索天曹亡過霧鬓風鬟香粳鋅鋇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