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成、住、壞、空四劫之一。謂火、水、風等“大三災”毀滅衆生和世界這一時期,凡曆二十小劫。《法苑珠林》卷三:“若彼住經壞劫者亦不然,增上福力生彼處故。” 魯迅 《故事新編·補天》:“誰料壞劫到來,天地分崩了。”
“壞劫”是佛教哲學中描述世界周期循環的重要概念,屬于“成、住、壞、空”四劫之一,特指世界從穩定轉向毀滅的特定階段。以下是詳細解釋:
壞劫是四劫(成劫、住劫、壞劫、空劫)中的第三階段,介于住劫(穩定期)與空劫(空無期)之間,指衆生與器世間(物質世界)逐漸崩壞的時期。此過程持續二十中劫,其中前十九劫摧毀“有情世間”(生命體),最後一劫毀滅“器世間”(物質環境)。
壞劫通過火、水、風三種災難逐步破壞三禅天以下的世界:
佛教以“劫”為極長時間單位,一小劫約合1680萬年,一中劫含20小劫,因此壞劫總時長約為3360萬年。
魯迅在《補天》中曾用“壞劫到來,天地分崩”暗喻世界的劇烈變動,借佛教概念表達對現實崩解的思考。
壞劫體現了佛教的無常觀,強調萬物皆遵循生滅規律,旨在破除對物質世界的執着。其周期性毀滅與重建也隱喻了生命輪回與解脫的必要性。
以上信息綜合自權威佛教詞典及文學文本,如需更完整學術論述可查閱《法苑珠林》等佛學典籍。
《壞劫》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遭受不幸的事,特指遇到災禍或厄運。形容人們遭遇到嚴重的困境或不幸的境地。
《壞劫》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土”和“力”。其中,“土”是三筆,表示與土相關的意思;“力”是二筆,表示力量的意思。總共五筆。
《壞劫》是一個漢語詞語,源于古代民間的信仰觀念,認為人們遭遇不幸的事情是因為天命如此,無法改變。這個詞語在篆體字中出現,是傳統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壞劫》是《壞劫》的繁體字書寫形式。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許多變化。根據曆史記錄,古時候寫作"壞劫"或"壞劫"并存,兩種寫法都被廣泛使用。現代漢字體系統一後,"壞劫"成為了主流寫法。
他遇到了一連串的壞劫,失業、生病還有家庭問題。
悲劫、浩劫、災劫
不幸、厄運、災難
吉祥、幸運、順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