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研求。
(2).索取。《歧路燈》第四六回:“ 王中 也不敢問 老賈 讨索的是何款項。” 鄭觀應 《盛世危言·公法》:“至所犯之事,或置而不論,或諒而概免,或執義讨索賠償,均無不可。” 茅盾 《子夜》四:“現在看見 費小胡子 竟掮着‘三先生’的牌頭來上門讨索, 曾滄海 覺得非懲他一下不可了。”
“讨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層核心解釋:
研求
指深入探讨、研究或追究問題本質。例如在解決複雜疑案或學術問題時,強調通過系統性分析尋找答案。這一含義常見于文獻研究或思想探索場景,如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提到的“執義讨索賠償”,即通過理性探究達成目标。
索取
表示要求或追讨某物,可能涉及物質或非物質的索求。例如《歧路燈》中“讨索款項”的用法,體現了實際利益層面的追讨行為。
“讨索”兼具理性探究與實際追索的雙重語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側重點。
「讨索」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向别人索要或要求,尤指向别人要求財物、要債、要求解決問題等。
「讨索」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讠」和「犬」,其中「讠」是「言」的旁邊旁,表示與言語意義相關;「犬」則是指「狗」的意義。總共有11個筆畫。
「讨索」一詞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文化,是由「讨」和「索」兩個字組合而成。其中,「讨」指的是要求、索取,表達了一種主動向他人提出請求的意思;「索」則表示尋求、尋找,從而衍生出要求財物等的意思。
「讨索」這個詞的繁體寫法是「討索」。
在古代,「讨索」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會與現代有所不同。具體的寫法可參考古代字典或文獻。
1. 他讨索了許多債務,每個人都苦不堪言。
2. 小明讨索了一些錢財,用于購買生活必需品。
相關的組詞有:讨債、索要、讨飯、索財。
與「讨索」意思相近的詞語有:要求、讨要、索取。
與「讨索」意思相反的詞語有:捐贈、供應、施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