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宰相的尊稱。《元史·伯顔傳》:“﹝ 至元 ﹞五年十月,詔為大丞相,加號元德上輔,賜七寶玉書龍虎金符,鐫刻如前。”
(2). 唐 代治理京都附近地區的行政設置名稱。如 華州 上輔, 同州 上輔等。見《舊唐書·地理志一》。
(3).星名。指紫微垣西番第三星。《宋史·天文志二》:“其(紫微垣)西番近閶闔門,第一星為右樞,第二星為少尉,第三星為上輔,第四星為少輔,第五星為上衛,第六星為少衛,第七星為上丞。”
“上輔”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個義項:
宰相的尊稱
作為官職稱謂,“上輔”是對宰相的敬稱,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元史·伯顔傳》記載元世祖賜伯顔“元德上輔”稱號,體現其權位之重。
唐代行政設置名稱
唐代在京都周邊地區設立特殊行政區劃,稱為“上輔”,如華州(今陝西華縣)、同州(今陝西大荔)等,職能類似京畿要地管理。此制度在《舊唐書·地理志一》中有明确記載。
星宿名稱
古代天文學中,“上輔”指紫微垣西番第三星,屬北鬥七星附近的星官體系。《宋史·天文志二》詳細描述了其位置及與其他星辰的關聯。
補充說明:
以上信息綜合自權威詞典及史書,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舊唐書》《元史》等原始史料。
《上輔》是一個漢語詞彙,是動詞,意思是輔助、幫助、支持等。它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或一件事情在某方面起到補充或支持的作用。
《上輔》的拆分部首是“辛”,拆分筆畫數為12畫。
《上輔》是由“辛”和“複”兩個字組合而成。其中,辛字表示辛勤、努力,複字表示輔助、幫助。兩個字相結合,表示通過努力輔助和幫助他人。
《上輔》的繁體字為「上輔」。
在古時候,漢字《上輔》的寫法略有不同。以《康熙字典》為例,它的古字形如下:
上:十從一,㇐橫三撇,中間一橫,下面一豎,左右各兩點;
輔:車從辛,一橫撇,左側點,上三點,右側點。
1. 我會盡力上輔你完成這個項目。
2. 老師對我們很關心,經常上輔我們學習。
1. 上升:向上移動、提升。
2. 輔助:協助、幫助。
3. 上下:指地位、等級、高低等關系。
協助、幫助、支持。
阻礙、幹擾、妨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