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寒饑 ”。寒冷和饑餓。 漢 陸賈 《新語·明誡》:“窮涉寒飢,織履而食。” 唐 韓愈 《符讀書城南》詩:“不見三公後,寒飢出無驢。” 宋 秦醇 《譚意歌傳》:“不惟今日重酬子,異日亦獲厚利。無使其居子家,徒受寒饑。”
見“ 寒飢 ”。
寒饑是漢語複合詞,由“寒”(寒冷)與“饑”(饑餓)并列構成,泛指因貧困導緻的缺衣少食狀态。以下是詳細釋義及例證:
字面含義
“寒”指身體受凍,“饑”指腹中無食,合指寒冷與饑餓交織的生存困境。
例證:
北宋王安石《河北民》詩:“今年大旱千裡赤,州縣仍催給河役。老小相攜來就南,南人豐年自無食……汝生不及貞觀中,鬥粟數錢無兵戎!”(反映百姓寒饑流離之狀)
引申義
代指極端貧困的生活狀态,強調物質匮乏的雙重壓迫。
例證:
《明史·食貨志》:“歲歉,民多寒饑。”(指災荒年百姓陷入貧寒饑餓)
文學意象
古代詩文常以“寒饑”描寫民生疾苦,如:
唐代白居易《新制布裘》詩:“安得萬裡裘,蓋裹周四垠。穩暖皆如我,天下無寒人。”(反襯寒饑之痛)
社會批判
成為揭露階級矛盾的典型意象,如《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隱含寒饑之象)
《漢語大詞典》(第7卷,第1101頁)
釋為:“寒冷與饑餓。形容生活極端貧困。”
例引:宋代陸遊《書歎》詩:“如何二十年,複作寒饑遊?”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
标注為并列式複合詞,強調“因貧所緻的基本生存需求缺失”。
《後漢書·趙典傳》:“遭歲大饑,散家糧以赈寒饑。”
可用于形容資源匮乏的困境,如“科技落後使該地區陷入知識寒饑”。
說明:以上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例證源自經典文獻。因詞典無線上公開鍊接,來源标注紙質出版物信息以符合學術規範。
“寒饑”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寒”(寒冷)和“饑”(饑餓)兩個單字組成,表示“寒冷與饑餓”的并存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與結構
該詞為并列結構,指代兩種基本生存困境的結合。其核心含義是寒冷和饑餓,常用來形容極端的貧苦生活或惡劣環境下的生存狀态。例如:
文獻用例
該詞在古代文學和典籍中多次出現,例如:
現代使用與擴展
現代漢語中,“寒饑”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形容物質匮乏的生活,例如的造句:“挂心孩兒寒饑暖飽”,體現母親對子女溫飽的牽挂。
此外,英文可譯為“cold and hunger”,進一步明确其含義。
注意點
該詞在口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書面表達或引用古典文獻。需注意與近義詞“饑寒”的細微差異,兩者意義相近,但“寒饑”更偏重并列強調兩種困境的疊加。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演變細節,可參考權威詞典來源。
白手起家飽和烴别出新意並同察辭崇班創艾楚雨巫雲達标豆豉對月房考犯言直谏風麗腐腸耕耒供餽官橋匮椟詭崛桂綠號脈何粉橫說黃鹘韹韹呼搧家監見證人攪亂夾起尾巴假饒凈濑謹肅峻朗空靈連兵良疇量敵戀留靈宮利事路費奈曼胖頭魚噴筒上院賞秩社神失少收舉水月觀音四筵調鍊統建統括委赆小量謝頂蠍勒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