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寒饑 ”。寒冷和饑餓。 漢 陸賈 《新語·明誡》:“窮涉寒飢,織履而食。” 唐 韓愈 《符讀書城南》詩:“不見三公後,寒飢出無驢。” 宋 秦醇 《譚意歌傳》:“不惟今日重酬子,異日亦獲厚利。無使其居子家,徒受寒饑。”
見“ 寒飢 ”。
“寒饑”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寒”(寒冷)和“饑”(饑餓)兩個單字組成,表示“寒冷與饑餓”的并存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與結構
該詞為并列結構,指代兩種基本生存困境的結合。其核心含義是寒冷和饑餓,常用來形容極端的貧苦生活或惡劣環境下的生存狀态。例如:
文獻用例
該詞在古代文學和典籍中多次出現,例如:
現代使用與擴展
現代漢語中,“寒饑”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形容物質匮乏的生活,例如的造句:“挂心孩兒寒饑暖飽”,體現母親對子女溫飽的牽挂。
此外,英文可譯為“cold and hunger”,進一步明确其含義。
注意點
該詞在口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書面表達或引用古典文獻。需注意與近義詞“饑寒”的細微差異,兩者意義相近,但“寒饑”更偏重并列強調兩種困境的疊加。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演變細節,可參考權威詞典來源。
《寒饑》是一個常見的詞語,它包含兩個字,分别是「寒」和「饑」。
「寒」字表示寒冷,「饑」字表示饑餓。
「寒」字的拆分部首是「宀」,總共包含9個筆畫;「饑」字的拆分部首是「食」,總共包含7個筆畫。
《寒饑》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社會中,寒冷和饑餓是人們生活中常見的問題。這個詞語用來形容人們遭受寒冷、饑餓的痛苦。
在繁體字中,「寒」字和「饑」字的書寫形式稍有變化,但意思和拼音發音相同。
在古代的漢字中,「寒」字的寫法為「涵」或「崡」;「饑」字的寫法為「幾」或「乩」。
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古代的寫法逐漸被「寒」和「饑」所取代,現代漢字寫法中常用的是「寒」和「饑」字。
例句:
1. 他們忍受着寒饑度過了漫長的冬天。
2. 在那個貧困的山區,很多人仍然面臨着寒饑的困擾。
組詞:
1. 寒冷
2. 饑餓
3. 饑荒
4. 飽暖
近義詞:
1. 饑馑
2. 匮乏
3. 餓肚子
反義詞:
1. 溫暖
2. 飽食
3. 充足
《寒饑》這個詞語準确地描述了人們在面對寒冷和饑餓時所經曆的困境和痛苦。通過使用這個詞語,人們可以更加生動地描述貧困和困苦的現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