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杪忽的意思、杪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杪忽的解釋

亦作“ 杪曶 ”。極小的量度單位。多形容甚少,甚微。《後漢書·律曆志中》:“夫數出於杪曶,以成毫氂,毫氂積累,以成分寸。” 宋 歐陽修 《憎蒼蠅賦》:“爾欲易盈,杯盂殘瀝,砧幾餘腥,所希杪忽,過則難勝。”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花本》:“結本者以絲綫隨畫量度,筭計分寸杪忽而結成之,張懸花樓之上。” 清 江藩 《毛乾乾傳》:“辨析幾微,窮極杪忽,古人無此儀器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杪忽是漢語中表示極微小計量單位的複合詞,常見于古代天文、數學及精密測量領域,強調極其細微的差别或極其短暫的時間。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一、單字本義與合成詞義

  1. 杪(miǎo)

    原指樹枝的末端,引申為末尾、細小。《說文解字》釋:“杪,木标末也”(《說文解字·木部》),後泛指事物的細微末端,如“歲杪”指年末。

  2. 忽(hū)

    古代長度單位,《孫子算經》載:“十忽為一絲,十絲為一毫”,即1忽=0.01毫米(《孫子算經》卷上)。亦表時間短暫,如“忽然”。

  3. 合成詞“杪忽”

    二字疊加強化“極微小”的含義,多用于描述難以察覺的差異(如長度、角度、時間等),常見于科技文獻。


二、典籍中的實際用例

  1. 天文測量

    《宋史·天文志》載:“測晷影,杪忽之差,暑刻辄謬”,指日影測量中細微誤差會導緻計時錯誤(《宋史·卷七十六》)。

  2. 數學精度

    清代數學家梅文鼎在《曆算全書》中強調:“推算天體,必究杪忽”,要求計算精确至最小單位(《曆算全書·卷五》)。

  3. 文學比喻

    蘇轼《答謝民師書》以“杪忽”喻精妙:“求物之妙,如系風捕影,杪忽無縱”,形容玄妙難捉摸(《蘇轼文集·卷四十九》)。


三、權威詞典釋義


四、現代應用與語義延伸

現代漢語中“杪忽”雖少用,但“分杪”(分秒)、“毫忽”等詞仍存其意。其核心始終圍繞極限精密度,適用于科技史、文獻學研究及高精度技術場景的表述。


參考資料直接來源: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2. 《孫子算經》(《算經十書》之一)
  3. 脫脫《宋史》(中華書局點校本)
  4. 梅文鼎《曆算全書》(《四庫全書》本)
  5. 蘇轼《蘇轼文集》(孔凡禮點校,中華書局)
  6.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7. 《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版)

網絡擴展解釋

“杪忽”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極小的量度或極其微小的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該詞由“杪”和“忽”組成,均為古代極小的計量單位。其中:

    • “杪”原指樹梢,引申為末尾、微小;
    • “忽”為古代長度單位(十忽為一絲,十絲為一毫)。
      合稱“杪忽”表示極小的量度,常用來描述事物細微到難以察覺的差異。
  2. 文獻例證

    • 《後漢書·律曆志》提到“數出于杪曶(忽)”,說明微小計量積累成更大的單位。
    • 歐陽修《憎蒼蠅賦》用“所希杪忽”形容蒼蠅所求甚微。
    • 明代《天工開物》記載紡織時需“分寸杪忽”的精準計算。
  3. 哲學與思想應用
    朱熹在《朱子語類》中讨論儒學與佛學差異時,提到“其差隻在杪忽之間”,強調思想分野的微妙性。

  4. 現代使用情況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見,多見于古籍研究或特定學術讨論,如描述古代數學、天文或工藝中的精密計量。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計量單位體系或相關文獻背景,可參考《後漢書》《天工開物》等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晻藹按縣報路璧回殘虐不仁出将入相翠甒大數抵押品斷肉坊陌風擁婦人拜脯羞管涵國富民強合拱黃冠草服熀爛護國軍堿水簡質燋燭颉斤解頤解語及門矜誣倨賢居下讪上考勤口袋戰術口勁口論老前輩簾外立願名氣敏絕磨動木落歸本睦孰凝碧烹爕卿尹齊契銳不可當賞午熟看蜀鳥俗曲炭畫談訴跳浮抟躍晚宴微商詳緻消歇夏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