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杪忽的意思、杪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杪忽的解釋

亦作“ 杪曶 ”。極小的量度單位。多形容甚少,甚微。《後漢書·律曆志中》:“夫數出於杪曶,以成毫氂,毫氂積累,以成分寸。” 宋 歐陽修 《憎蒼蠅賦》:“爾欲易盈,杯盂殘瀝,砧幾餘腥,所希杪忽,過則難勝。”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花本》:“結本者以絲綫隨畫量度,筭計分寸杪忽而結成之,張懸花樓之上。” 清 江藩 《毛乾乾傳》:“辨析幾微,窮極杪忽,古人無此儀器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杪忽”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極小的量度或極其微小的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該詞由“杪”和“忽”組成,均為古代極小的計量單位。其中:

    • “杪”原指樹梢,引申為末尾、微小;
    • “忽”為古代長度單位(十忽為一絲,十絲為一毫)。
      合稱“杪忽”表示極小的量度,常用來描述事物細微到難以察覺的差異。
  2. 文獻例證

    • 《後漢書·律曆志》提到“數出于杪曶(忽)”,說明微小計量積累成更大的單位。
    • 歐陽修《憎蒼蠅賦》用“所希杪忽”形容蒼蠅所求甚微。
    • 明代《天工開物》記載紡織時需“分寸杪忽”的精準計算。
  3. 哲學與思想應用
    朱熹在《朱子語類》中讨論儒學與佛學差異時,提到“其差隻在杪忽之間”,強調思想分野的微妙性。

  4. 現代使用情況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見,多見于古籍研究或特定學術讨論,如描述古代數學、天文或工藝中的精密計量。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計量單位體系或相關文獻背景,可參考《後漢書》《天工開物》等典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杪忽的意思

《杪忽》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時間流逝得很快”或者“一轉眼之間”。它常用于形容時間的短暫或者事情的迅速發生。

拆分部首和筆畫

《杪忽》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木(mù)和忄(shù)。它的總筆畫數是11畫。

來源和繁體

《杪忽》這個詞源自《詩經·邶風·擊鼓》,在古代的書寫中,它的繁體字為“杳忽”。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字形的書寫與現代略有不同。以《杳忽》為例,它的寫法中“忽”字的左邊有一個橫折線,表示人在忙碌中匆忙地行動,而“杳”字的上部分則曾表示天空。

例句

1. 青春的歲月真是杪忽而過,轉眼間我們就長大成人了。

2. 這幾年的科技發展真是杪忽不及,各種新産品層出不窮。

組詞

杪年、杳然、杳無音信、忽悠

近義詞

轉瞬即逝、匆匆、快速、迅速

反義詞

漫長、緩慢、拖延、持久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