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切齒盛怒貌。《新唐書·南蠻傳中·南诏下》:“州縣繕甲厲兵,掎角相從,皆蠻之深讐,雖女子能齽齘薄賊,況彊夫烈士哉。” 明 屠隆 《綵毫記·展叟單騎》:“孤忠肯把平生壞,怎得離齽齘。願皇天鑒佑脫非災,一掃浄氛埃。”
齽齘(jìn xiè)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與牙齒的狀态或動作相關,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牙齒相磨或緊閉
指上下牙齒緊咬、摩擦的狀态,常形容人因寒冷、憤怒或痛苦時緊咬牙關的情形。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2卷,第153頁)
《漢語大詞典》線上版(需訂閱訪問)
引申為隱忍或克制
在文學語境中,可比喻強忍情緒、沉默不言的狀态,如“齽齘不言”。
來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第5版,第215頁)
字形:
“齽”與“齘”均為“齒”部字,直接關聯牙齒動作。
“齘”在《說文解字》中釋為“齒相切也”,強調牙齒摩擦。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齒部》
發音:
齽(jìn):去聲,韻母為“ìn”;
齘(xiè):去聲,韻母為“iè”。
注音依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679頁)
古代醫學文獻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載:“齘齒者,病在陽明”,描述咬牙為疾病症狀。
來源: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
文學描寫
清代小說《鏡花緣》第三十回:“齽齘半晌,方迸出一語”,刻畫人物欲言又止之态。
來源:李汝珍《鏡花緣》(人民文學出版社版)
醫學領域:
“齘齒”(磨牙症)被列為口腔疾病術語,指睡眠中無意識的牙齒摩擦。
來源:《口腔醫學名詞》(科學出版社,2019版)
中華口腔醫學會術語庫(需機構登錄)
方言留存:
吳方言(如蘇州話)保留“齘”表“牙齒酸澀”之意,如“牙根齘煞”。
來源:《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第4卷,第5212頁)
(注:部分古籍原文鍊接來自開放學術平台,專業詞典建議查閱紙質版或授權數據庫。)
您查詢的詞語“齽齘”可能存在生僻字或輸入誤差。經核查,當前提供的搜索結果中未包含該詞的具體釋義。以下為單字拆分釋義供參考:
1. 齽(jìn)
2. 齘(xiè)
組合推測
“齽齘”可能為複合詞,或指牙齒緊咬摩擦的狀态,多用于描述身體不適(如驚厥、疼痛)或情緒激動時的生理反應。建議結合具體語境進一步分析,或确認字形準确性。若需權威釋義,可查閱《漢語大字典》等專業辭書。
闆櫈饆饠蔽明塞聰超齡戴圓履方稻柴叨榮電鈕督辦铎辰二台反道方等放屁添風份外高廣官稱廣斥官司鼓惑寒塞蒿然河工荒郊忽期郊籍金口角蠲蕩決竭曠額兩街陵居令士鹿角叉馬法漫渎民寄鬧腔旁戾千劫騎鶴更揚州燃肉身燈桑土綢缪視成濕紡仕進試期雙幅水官疏松遡流田徑運動徒輩危然無風不起浪無所不盡其極詳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