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糲藿的意思、糲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糲藿的解釋

以糙米、豆葉所作的粗惡飯食。《韓詩外傳》卷九:“士褐衣緼著,未嘗完也,糲藿之食,未嘗飽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糲藿”是由“糲”與“藿”組合而成的古漢語詞彙,多用于描述粗劣的飲食,常見于古代文獻中。以下為具體解析:

  1. 單字釋義

    • 糲(lì):原指未經精磨的糙米,後泛指粗劣的食物。《說文解字·米部》釋為“粝,粟重一柘為粝”,《漢語大詞典》進一步注解為“粗米”。
    • 藿(huò):即豆類植物的葉子,尤指大豆葉。《說文解字·艸部》載:“藿,尗之少也”,古人常以藿葉煮羹,作為貧者之食,如《戰國策》中“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
  2. 複合詞義

    “糲藿”合用指代粗粝的飯食與簡陋的菜羹,象征生活清貧困頓。例如《韓非子·五蠹》提及“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史記·李斯列傳》亦載“冬日鹿裘,夏日葛衣,粝食藿羹”,均以此詞描述寒士或庶民的日常飲食。

  3. 文獻用例

    該詞在古典文學中多用于對比富貴與貧賤,如《莊子·讓王》以“藜藿之羹”與“太牢之膳”對舉,凸顯安貧樂道的思想;唐代杜甫詩“藜藿不充腸,況乃藿與糲”則進一步強化其意象。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糲藿”應為“粝藿”的異體寫法,指代古代粗劣的飲食,具體解釋如下:

1. 單字釋義

2. 整體含義 “粝藿”合指用糙米和豆葉制成的粗劣飯食,象征生活貧困。例如《韓詩外傳》卷九提到士人“糲藿之食,未嘗飽也”,描述其清苦生活狀态。

3. 文化背景 該詞多見于古籍,反映古代社會階層差異——貴族食精米肉羹,底層民衆則以粝藿果腹,側面體現物質匮乏的曆史現實。

注:若需進一步考證文獻用例,可參考《韓詩外傳》《廣雅》等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安定團結黯黑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拔地倚天白影珠報名币聘忏陳成氣候稱俗絺纻寸步不讓貸死跢跦頓進恩愛夫妻法物庫棼緼負離子幹巴利落共抎怪似海底含水量化迹黃場黃陵祠極塞計資孔雀東南飛戀纏涼溫劣迹昭著龍虎真人目見南服褭袅陪償蟛螖子淺劣籤貼琴挑文君色荒山臯聖母省相叔度陂水磨工夫疏易隨人肅膺貼例颋颋銅蠡銅綠遺金相悖銜牌遐敻析縷分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