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糙米、豆葉所作的粗惡飯食。《韓詩外傳》卷九:“士褐衣緼著,未嘗完也,糲藿之食,未嘗飽也。”
“糲藿”應為“粝藿”的異體寫法,指代古代粗劣的飲食,具體解釋如下:
1. 單字釋義
2. 整體含義 “粝藿”合指用糙米和豆葉制成的粗劣飯食,象征生活貧困。例如《韓詩外傳》卷九提到士人“糲藿之食,未嘗飽也”,描述其清苦生活狀态。
3. 文化背景 該詞多見于古籍,反映古代社會階層差異——貴族食精米肉羹,底層民衆則以粝藿果腹,側面體現物質匮乏的曆史現實。
注:若需進一步考證文獻用例,可參考《韓詩外傳》《廣雅》等典籍原文。
《糲藿》是一個古代漢字,讀作lì huò。它在現代漢語中已經很少使用,其意思是飯食。
糲的部首是米,由米旁和立字旁組成,共有16個筆畫;藿的部首是艹,由艹旁和隺字旁組成,共有18個筆畫。
《糲藿》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十四年》:“食于鴻氏,如喪家之糗藿。” 原意是指“似乎吃糟糠之食”。後來,糲藿逐漸演變為表示“飯食”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糲藿的寫法為糲穫。
在古時候,糲藿的寫法并不完全一樣,糲有時寫作粝,藿有時寫作穫。漢字在曆史的演變中,字形有所變化。
1. 他每天都吃糲藿作為主食。
2. 這個村莊的人們吃的都是糲藿。
糲藿并不常用,因此在現代漢語中很少有相關的組詞。
糲藿的近義詞可以是飯食、米飯。
糲藿的反義詞可以是菜肴、面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