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彼此的志趣理想一緻。 三國 魏 曹植 《陳審舉表》:“昔 伊尹 之為媵臣,至賤也; 呂尚 之處屠釣,至陋也。及其見舉於 湯武 、 周文 ,誠道合志同,玄謨神通。”
“道合志同”是一個漢語成語,指雙方在思想理念、人生目标上高度契合,彼此追求一緻,常用于形容人際關系的理想狀态。該詞由“道合”與“志同”兩部分組成:前者強調對事物本質規律的共同認知,後者側重具體志向的吻合。
出處與語義深化
此成語最早可追溯至《三國志·魏書·陳思王植傳》,文中記載“昔伊尹之為媵臣,至賤也,呂尚之處屠釣,至陋也,及其見舉于湯武、周文,誠道合志同,玄谟神通”。此處以伊尹、呂尚輔佐明君為例,突出“道”與“志”的協同性不僅限于表層目标,更包含價值觀的深層共鳴。
用法與語境
現代語境中,“道合志同”多用于描述合作夥伴、知己或團隊關系。例如:“創業團隊需道合志同,方能攻克難關”(《現代漢語應用範例詞典》。其近義詞包括“志同道合”“情投意合”,反義詞則為“同床異夢”“貌合神離”(《中華成語大辭典》。
權威解析
《漢語大詞典》定義該詞為“思想主張、志趣理想完全一緻”,強調精神層面的契合度。語言學者指出,“道”在此涵蓋世界觀與方法論,“志”則指向具體實踐,二者結合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中“知行合一”的哲學内涵(《漢語成語源流考》。
“道合志同”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dào hé zhì tóng,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人與人之間志向、理想一緻,信念契合,彼此能互相理解和支持。強調在人生道路和追求目标上的高度一緻性。
出自三國時期曹植的《陳審舉表》:“昔伊尹之為媵臣,至賤也;呂尚之處屠,至陋也。及其見舉于湯武、周文,誠道合志同,玄谟神通。”文中以伊尹、呂尚被明君重用的典故,說明志趣相投的重要性。
常用于形容以下關系:
若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三國志》等文獻,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典)。
拔河白山黑水變風易俗禀授布纓唱率車到山前自有路稱意崇谹竄亡麤論怛悼打化大金帝阊防禁梗頑不化關坎鬼蛾郭雀兒古峭故行毫黍好象谹言壺箭澆奠急彪各邦既後觔鬥就路梁孟糧秣卯飯迷陣牛糞哦唷烹啜樸厚锵鎯切言雀忭傷感商羽魫燈沈鈎繩其祖武生山身微力薄十二公詩帖售迹水尺騰閃萬代僞迹霧暗雲深五獸忤意險象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