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水陸道場。 宋 高承 《事物紀原·歲時風俗·水陸》:“今釋氏教中有水陸齋儀。按其事始出於 梁武帝 蕭衍 。初,帝居 法雲寺 。一夕,夢僧教設水陸齋,覺而求其儀。” 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下:“ 孫延壽 嚮仲 雲,渠知 餘杭縣 日,有 臨安 鐵塔院 僧 志添 ,來為縣人作水陸齋。”參見“ 水陸道場 ”。
水陸齋是佛教中的一種宗教儀式,其核心含義與曆史淵源可歸納如下:
1. 基本定義
水陸齋又稱“水陸道場”,是佛教超度亡靈、普濟六道衆生的法會儀式。名稱源于“諸仙緻食于流水,鬼緻食于淨地”的宗教理念,旨在通過供奉飲食救拔水陸一切亡靈。
2. 起源與傳說
據記載,水陸齋始于南朝梁武帝蕭衍。梁武帝在法雲寺夢見神僧指點設立此儀式,後依據《阿難遇面然鬼王》的典故,制定儀軌,并于金山寺首次舉辦。
3. 宗教意義
儀式以“平等斛食”為核心,即向水陸空三界一切生靈施舍齋食,尤其關注堕入惡道的亡靈,體現佛教慈悲濟度的思想。參與者通過誦經、設供等方式積累功德,祈求消災解厄。
4. 曆史記載
宋代文獻如《事物紀原》《雞肋編》均提及水陸齋儀式的流行。例如,宋人莊季裕記載臨安僧人為民衆舉辦法會,說明其已融入民間信仰。
注:水陸齋的完整儀軌複雜,需持續多日,包含結界、誦經、供奉等環節,具體細節可參考佛教經典文獻或寺院記載。
《水陸齋》是一個成語,意指對佛教寺廟中的水陸殿進行修繕或修建。它代表着對佛教信仰的推崇和關注。
《水陸齋》的部首是“氵”和“斤”,共有12畫。
《水陸齋》這個成語源于古代行宮或佛寺中常見的建築物名稱。在古代文獻中,有關《水陸齋》的記載,如佛教文化遺迹施治長沙水陸齋記。
在繁體字中,《水陸齋》的寫法為《水陸齋》。
在古代,有關《水陸齋》的寫法會略有不同,例如在《佛教源流通考全書》中記載的寫法是:“水陌齋”。
1. 舉辦水陸齋,以祈求風調雨順。
2. 這座寺廟經過水陸齋後,煥然一新。
3. 他出資修建了一座宏偉的水陸齋,以表達對佛教的虔誠之心。
組詞:水陸交通、水陸兩用、齋戒
近義詞:水陸道場
反義詞:地上齋
【别人正在浏覽】